台湾媒体报道,近日马英九出席台北市政府“汉字文化节”活动时,提出了“正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的说法。他认为,正体汉字(繁体字)不仅具文化意义,更有艺术的价值。
众所周知,政治人物讲话,不同于学者作学术报告需要讲道理、讲逻辑,他们只需发表训导、提出口号。道理、逻辑,对政治人物而言,是无所谓的东西。因此,从学术上对政治人物的话语进行学理上的分析,是迂腐可笑的行为。
但是,马英九先生显然不够霸道,他竟然效法学者,在提出“正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的同时,还提出了两个论据:“具文化意义”、“更有艺术价值”。这样一来,就给我们提供了商榷的机会。
当然,商榷之前,有必要先确认一下,马英九先生所说的“精髓”,是 ,而不是之一。即:他认为,繁体字是中华文化 的精髓字体。否则,他换个地方、时间,又说“简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百姓将无所适从。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不是废话吗?“更有艺术价值”中的“更”字等于明确否定了非繁体字的字体,比如说简体字。我认为,说这话的人,太低估政治人物随机应变的能力了。他们完全可以在另一个场合说简体字“更人性化”、“更接近生命节奏”。如果马英九先生给繁体字一个“中华文化的精髓”的称号,只是即兴发挥、逢场作戏、非排他性、说着玩儿的一句夸奖语,换言之,谈到繁体字以外的字体,马英九先生也会有等同于“中华文化的精髓”的评语,那么,我们也就无话可说。
但是,内地网络在这篇新闻报道下,煞有介事地弄了个民意调查:“马英九称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精髓,你怎么看”。结果,大部分人(接近80%)都选择“同意”,只有少数人选择“反对”或“无所谓”。这说明,人们普遍把马英九的话当真了。
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马英九先生关于汉字字体的论断。
分析马英九先生的两个论据,可以得到如下信息:除了繁体字,别的字体可能有文化意义,也可能没有文化意义,只有繁体字是肯定有文化意义的;繁体字以外的字体,固然是有艺术价值的,但都不如繁体字的艺术价值大。
我们知道,所谓繁体字,就是大陆地区推行简化字之前那种笔画比较繁多的字体。这种字体并不能囊括简化字问世之前的所有字体。它只是汉字楷化之后的一种字体,隶书、篆书、金文、甲骨文都不包括在内。汉字的演变史大致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繁体字、简化字)。现在,马英九先生单单摘出繁体字,称只有繁体字是“精髓”,其他都不是。
首先,这对于古老的文字,尤其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文化轴心时代使用的篆字是非常不公平的。没有甲骨文的话,会不会有后来的篆书、隶书、楷书、繁体字,都是个疑问。诸子百家,各行各业,那么多奠定中华文化基础的经典著作,最初都是用大篆或六国文字书写的、抄写的、刻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