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场需求,就会有相应的金融改革与创新服务,从宏观到微观概莫如此。
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演变证明了这一点。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强化了“金融管理就是风险控制”的共识和需求,进而催生了许多风险控制理论与工具以及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使人们冷静之余,更加辩证地审视金融衍生品,强化了稳健投资的需求,使提供固定收益金融产品的服务成为主流。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人们又开始反思凯恩斯主义对国家信用的滥用,催生了对国家信用进行管理的需求和行动。
中国30多年的经济与金融改革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20世纪80年代,搞活国有和集体企业以及增加企业经营效益的需求,催生了企业所有制和经营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建立起生产要素市场和基于鼓励 企业家而实施的租赁和承包经营制。随后,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财政信贷和资金供应方式与效率的需求,推动了财政信贷体制的完善,建立了脱胎于人民银行、实现相互竞争且门类齐全的商业银行体系。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利用资本市场搞活大型国有企业和企业直接融资的需求,促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催生一批提供各类服务的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
跌宕起伏的中国资本市场更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股权全流通的强烈需求,催生了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深远的股权分置改革。在实现全流通后,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给上市公司以及股东如何管理自己的市值带来新的挑战,使市值管理的需求日益强烈。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研究中心的报告,2011年资本市场的动荡,导致A股平均市值再度回落至百亿元水平之下,平均市盈率已创出近5年新低。面对市值大幅缩水,无论是监管层的宏观市值管理需求,还是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的微观市值管理需求,都较为强烈。
毛勇春编著的《市值管理方略》是一本应需而生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分类、实用的方法以及新鲜的资料,围绕全流通背景下市值管理的不同需求展开,从实务角度论述各种需求的解决方案。该书还首次将大市值股东的不同需求纳入市值管理范畴,并对占市值 比重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东的市值管理难点进行了深刻剖析,预测了市值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值管理作为一种系统方法论,旨在帮助上市公司及股东平抑市场波动,使市值更好反映上市公司价值和股东财富。从过去的产值管理到利润管理再到今天的市值管理,是一次次企业管理思想的提升。企业从利润中心变革为价值中心,不只注重利润指标,还强调效率、市场溢价、股东回报和可持续发展等指标,使市值管理成为一项全面系统的战略管理工程。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未来市值管理需求将常态化,这是市值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方法论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决定的。相信本书对于资本市场的研究者和监管者,对于国内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市值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提升都将起到借鉴的作用。
(本文为《市值管理方略》序言,作者为中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标题为编者加)
热2023-09-14
热2023-07-18
热2023-07-18
热2023-02-06
热2022-10-28
热2018-10-10
热2017-11-16
热2017-07-10
热2017-07-05
热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