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胡彦:文学评论家切莫“自毁长城”

2012-12-16 11:07  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曾几何时,笔者对文学评论家何其景仰,觉得他们简直是伯乐,是作家的知音,是染绿柳芽儿的春风,点铁成金之后颔首一笑飘然离去,深藏功与名。作家写作往往率性而为,评论家恰可以避免其“灯下黑” ,指出其作品优劣,历史上有不少作家都是在评论家披沙拣金中被发掘发现从而青史留名的。不过,所谓旁观者清,评论家是作家的旁观者,作家又何尝不是评论家的旁观者,当文坛屡屡曝出有作家称从不读评论家评论时,也不得不令人好奇这对生死相依的手足兄弟因何这样反目成仇。一个巴掌拍不响,部分作家自有或浅视或孤傲的毛病,但更多的问题大概是出在评论家身上。不如来审视一下评论家中的各种乱象。

  其实大多作家评论家对当下的文艺评论到底如何心知肚明。以笔者作为旁听观看的一本诗集的诞生为例,某诗人写了一组诗歌,先是作品研讨,请了一批知名评论家研讨,接着请了一批朗诵家在人民大会堂朗诵,同时邀请这批评论家出席,紧接着就是诗集的出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诗集呢?诗歌占全书四分之一不到,其余全是朗诵会照片和评论家评论,且这些评论里基本上挑不出批评话语。诗集出了,紧接着又是召集这批评论家继续研讨,难为评论家们可以继续找出赞誉的话来再慷慨陈辞一番,其实就是几首不见文采只是切中社会热点的诗作,硬是被评论家们说成“继承了《诗经》传统,继承了五四以来鲁迅传统” ,让旁听者不禁想拍案而起拔腿走人。这位诗人的社会身份之一是某房地产公司老总。——如今有多少书籍的出版走的是这样的路线,有多少评论家端的是这样的饭碗,不过是拿人钱财不由得信口河开,何谈文人傲气傲骨,更遑论要作家引为知音。好作家耻于与这样的评论家为伍,而雇佣评论家来唱赞歌的作家打心眼里估计也不会真瞧得起失去评论家风范与底线的人。

  无论是理论家还是评论家,其生涯都脱离不开具体的作家作品,而作家作品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评论的批评指导,而如今评论文章里却少见批评,或者仅仅是蜻蜓点水。是评论家水准不够吗?这却不一定,除了如上“雇佣评论家”之外,原因大概还在于:其一,知道作家写作真的不容易,怎忍心轻易就否定掉?所以只好轻声软语,而不会真的刀斧大动直击其错处。其二也是更重要的缘由,哪里都有圈子,文学更不例外,评论家与作家相依为命,一方面作家要靠评论家多加赞誉才更易站住台脚,一方面评论家还要靠作家作品评论来维持评论生涯,都是朋友,批评建议自然可以私下里聊,哪敢真的搬到文章里广泛传播伤了情面。太多作家不能闻过则喜,评论家亦左顾右盼,所以放眼文坛一片歌舞升平,敢于笔随心动的评论家实在太少。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