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文学期刊第三次走向海外 如何避免滑铁卢?

2013-01-23 23:28  川北在线综合

   人民文学杂志社于2011年12月推出英文版试刊号《路灯》(Pathlight),寄语该刊能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路上起到一盏灯的作用。连同2010年,在美国创办的英语杂志《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和2011年4月1日文学双月刊《天南》(Chutzpah)随刊发行的精选英文版刊中刊《Peregrine》,这是继老牌期刊中国文学》于2001年停办之后,中国文学期刊第三次走向海外的重要尝试。那么,此次出征会旗开得胜,还是将遭遇滑铁卢?中国文学期刊走向海外又会面临哪些障碍与问题?

  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题

  我国文学期刊走向海外,不仅要面临陌生的生存环境以及法律、政策等制约发展的基本风险,还要面临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除此之外,还会存在以下诸多障碍和问题。

  期刊实力偏弱,品牌尚未创立。目前,我国文学期刊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力偏弱。如今,除一些老牌文学期刊生存较好外,大多数文学期刊并不具备与海外同行竞争所应有的实力和品牌。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我国文学期刊发展的市场空间几乎都集中在国内,再加上整体经济实力的孱弱和缺乏国际经营的经验,少数文学期刊尽管在国内口碑很好,但缺乏对走出去的重要性认识,更不具备走出去的内在动力,这是中国文学期刊拓展海外市场的一大障碍。

  海外市场复杂,发行成本过高。文学期刊要走向海外市场,必须细分市场。一是海外华人市场。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便利,对国内期刊市场需求量大,但海外华人华侨居住分散。二是海外主流期刊市场。中国文学期刊欲立于国际期刊之林,必须在海外主流期刊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但由于人才、资金和运营能力等方面的劣势和不足,与国外同行竞技,困难可想而知。三是对海外市场再细分。可分为不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学期刊要走出去,可以将国内的期刊版本运往海外销售,也可以到海外去办出版。既要考虑海外华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华文期刊,也要设想出面对各国本土读者的中国期刊。对传统文学期刊来说,必须支付比国内市场高得多的发行成本。

  文化差异巨大,文学翻译艰难。由于全球各地文化差异巨大、宗教信仰不同、思维观念迥异,再加上价值观念、阅读心理、接受习惯等,在我国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未必在海外会受到推崇。而要解决这一难题,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作家和文学翻译、编辑队伍。然而,娴熟掌握两种语言,具备较好文学素养,又能准确了解海外当地风土人情的,无论是作家或编辑都少之又少。

  文学大家稀少,涉外人才奇缺。我国文学期刊要走向世界,必须具有引人入胜的内容。要想有经典好作品,就必须有文学大家。然而,目前,我国标志性的文学大家和作品仍然很少,难以得到世界公认。作家缺乏世界性的创作视野,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以及未能与国际文学创作体系、出版体系接轨的现行体制,必然增加文学期刊走向世界的难度。另外,国际化经营人才的缺乏也是文学期刊的一大软肋。

  走向海外的策略与途径

  我国文学期刊要开拓海外市场,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对症下药。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