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奇葩数学题是典型的脱离实际

2015-11-05 08:59  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文/刘颂寒
 
  “小明今年8岁,爸爸的年龄是明明的3倍,爷爷的年龄是爸爸年龄的6倍多3岁,爸爸、爷爷今年各多少岁?”昨日上午,有宿迁网友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道数学题,虽然答案很简单,但算出的结果却让网友感慨:“生物老师看到后该哭了!”(2015/11/4 《现代快报》)
 
  前不久被曝光的抗日神剧和今天网友热议的奇葩数学题,他们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符合逻辑。按这道题目算下来,爷爷比爸爸整整大了123岁,网友吐槽这次,生物老师要哭瞎了。
  其实,这样的题目何止生物老师哭瞎了,估计连孩子的父母也要跟着哭瞎了。其实,数学题主要锻炼的就是孩子的逻辑思维,其实,生物和数学有着比较强的联系。所以,认为数学题目随意出,是不正确的认知观念。
 
  孩子年纪还小,还属于有样学样年纪,对于老师出的题目,很容易认为是现实情况。毕竟,孩子还没有自己明辨对错的能力,这样的数学题目或许就单纯的算术来说,的确是无伤大雅。但是,若让孩子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知,那么就是得不偿失了。所以,不能仅仅认为奇葩数学题过于上纲上线了,会有人吐槽,自然是因为其中有纰漏,禁不起大家的逻辑推敲。
 
  有人认为,或许这道题目只是属于出题人出题的失误,倘若将爸爸二字改成儿子,这个题目就能够真正的“接地气”了。不管是出题人的失误,还是如何,这都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当下的一些低年级教育,缺乏了正确的教育观念。若是出题人出错了,那么就应该质疑,一个禁不起推敲的题目是如何通过审核,从而复印成试卷发给孩子回家做的?这其中,必定有审核方面负责人的马虎,而对于孩子的教育题目,其实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
 
  中国式教育会有人说不好,主要就是这种为了学习而学习,但学习到的内容却是脱离生活实际的。这道奇葩数学题,就是这种教育中存在典型例子。我们一再呼吁教育改制,很多时候都一味的单纯去呼吁给学生减负,却忽视了很多时候,我们教给孩子的东西,是否真正的适合孩子的日常生活。
 
  不要简单的认为,数学就是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它应该能够帮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而能够看见一些大学生能够轻松算出高数题,却算不出日常生活买菜需要花多少钱,就是教育中的典型败笔。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