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苗族妈妈供儿女上大学令人敬仰

2016-06-29 15:27  川北在线
  作为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来自贵州凯里的苗族妈妈石小花却凭着自己出色的针线活,供养了一儿一女上大学。而她的绝活不是别的,而是靠缝缝补补的针线活赢得了郑州人的好口碑。
 
  据大河报6月29日报道,为供孩子上大学,这位贵州妈妈太拼了。石小花是贵州凯里人,为了供女儿和儿子上大学,她只身来到郑州,在文化路路边摆摊做针线活。因使用传统手艺,修补衣物方法独特,广受欢迎,被称为“石大师”。为了支付女儿和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石小花每天工作17个小时,一干就是6年,手上被针线磨出老茧,被不少市民传为美谈。
 
  说来也是,贵州凯里也是贵州的贫困地区之一。但是,在苗族妈妈那里,人人都有做工精细的针线活本事。于是,石小花才敢从贵州凯里千里迢迢凭着自己的针线活供养儿女上大学;于是,凡是接受过石小花精心服务的人们,都夸她是“石大师”。然而,作为省会城市的郑州人绝不会看走了眼,他们有口皆碑的赞赏,说明她的针线活名不虚传,说明她的针线缝补技巧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且,说明她的针线活不仅针脚均匀细致,而且整洁美观。
 
  而且,针线活的确是包括苗族同胞在内许多少数民族女性同胞的绝活。因为,少数民族都有着历史悠久的手工刺绣技能;因为,少数民族的刺绣与汉族的刺绣风格迥然不同,而且具有不同少数民族的个性特征。因此,当苗族妈妈在郑州女性市民有个破洞的衣服上用刺绣巧夺天工时,那补丁决不是一块补丁,而是恰到好处的一种精美设计。而且,那个补丁又会成为旧衣服上面的一个很好的闪光点。所以,贵州苗族妈妈的街头针线活不仅是她求生的本领,而且是她向郑州人展示刺绣与缝缝补技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人们常说,勤能补拙;人们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可惜,在全国各地很少能看到有人穿补补丁的衣服了。那么,来自贵州凯里的苗族妈妈靠针线活供儿女上大学,的确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创新就业方式。如果没有创新之意,不要说想在河南省会郑州靠针线活共儿女上大学,就连最基本生活都难以得到维持。
 
  而且,通过贵州凯里苗族妈妈的针线活,就会让我们不由得想起自己已经年过近百岁,而又去世的老母亲。老母亲生前,就是在为全家人缝缝补补了一辈子。而且,我们更会想到唐朝诗人孟郊在《游子吟·迎母漂上作》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影响儿子出行。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
 
  所以,当我们看到贵州凯里的苗族妈妈靠针线活供两个儿女上大学的情景时,不由得就会浮想联翩,想到往昔中的峥嵘岁月,以及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缝补补的身影。而且,更觉得在都市生活中多一道一针一线的缝补风景,更能体现都市生活的多姿多彩。 郭喜林
[责任编辑: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