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大凉山的路

2018-07-15 23:46  川北在线原创(guangyuanol.cn)
  大凉山的路
 
  神圣隽秀的大凉山是我的故乡,我在那里生活了13年。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那里有茂盛的森林,清澈的湖泊,散落的村庄,奔跑的牛羊,甘甜的空气,画一样的风景。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一望无际绵绵的大山和山里一条条崎岖颠簸的道路。
 
  刚上小学时,每当放假,妈妈总要带我去看望在大凉山深处美姑县工作的爸爸。现在想来,当时最令我害怕的还是那一百多公里,要走接近一天的山路。天刚亮,妈妈便把我叫醒,草草吃点东西,就坐车上路。当时的路正在改造重修,在绵延的大山里蜿蜒盘旋,到处坑洼不平,一遇下雨,有的地方的积水很深,里面还有鸭子在游泳。一路上,车总是在泥泞中颠簸,我的身体在车里乱搏,有时候头撞到车顶一阵阵剧痛。后来爸爸因为工作需要,调到条件同为艰苦的昭觉县工作,里程上虽然距西昌近了几十公里,但是一去那儿,还是得颠簸半天。现在想来,“险极山通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应该是对大凉山当时的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去爸爸工作的地方,最难忘的一次就是和他一起去下乡。妈妈把从家里带来的衣服、文具和一些糖果放在车上,跟随爸爸去乡下看望那些彝族小朋友。我们和乡里工作的叔叔们一起,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走,那里的老乡都是皮肤黝黑黝黑的,叼着长长的烟袋坐在门前。每到一村庄,爸爸总要走进一些农户家去,耐心地询问“家里有几个娃,超生没有,上学没有?”“有几亩地,种的是什么,够不够吃?”等等。在了解完情况后,爸爸还会不厌其烦地向大家讲不要坐在地上,那样不卫生,容易生病;不要去吸毒,更不能贩毒,那些都是违法的事。妈妈则是把带来的东西一家一家地送给小朋友,看着脏脏的小朋友,妈妈总是要用肥皂帮他们把手和脸洗干净。有时候我会好奇地与一些小朋友打招呼,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懂汉语还是其他原因,他们都不大理我,要么跑了,要么呆呆地望着我。
 
  几年前,妈妈工作调动,我跟随妈妈来到成都上学,由于太远,兼之学习忙,去爸爸那儿的时间几乎没有了,对大凉山的情况,都是在和一个月两个月有时甚至几个月才回家一次的爸爸交谈中知道一些。只要一回到家中,再疲惫的爸爸都要给我们讲大凉山的变化。爸爸说,从西昌市到大凉山深处的东五县的省道升为国道,现在全线通车,去昭觉县城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了。每个乡都通了水泥硬化路,大部分村子也通了土石路,下乡再也没有那么艰险了。爸爸还说,现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彝区发展的力度非常大,很多长年居住在山上的贫困户都搬到山下,由扶贫资金帮助建住房、建学校、建医院。那里人们都可以在很近的地方看到病,孩子们都能够在家门口上学,彝区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2018年春节前约三个月,还在县上的爸爸打电话说,近期工作太忙,可能就要等一段时间才回家。我知道这事后,也没有太在乎,因为他老是因为工作忙长时间不回成都。春节前的一个晚上,我们全家突然在电视里看到了总书记 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爸爸工作的昭觉县,和那里的老百姓一起过春节。电视里的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亲切熟悉,三岔河乡三合村的标志性大凉山土墙房依稀记得,彝族小朋友吉好有果带着彝腔的《国旗国旗真美丽》显得那么动听。解放乡火普村是我和妈妈去过的地方,一栋栋新建的民居错落有致,完全改变了过去的模样。
 
  电视里 总书记说“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让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搬进安全舒适的新居”,“发展适合当地的种植养殖业”,“教育必须跟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习爷爷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在看到电视里彝区的乡亲们流着热泪为习总书记唱起动人的《留客歌》,我也莫名地感动,止不住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春节时,爸爸回到了家中。他讲起了党中央和习爷爷对大凉山的关怀以及那里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听说不久的将来便有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穿过大凉山,其中一条乐山至西昌的高速公路已正式开工,2023年就将通车。另一条西昌至云南昭通的高速公路也将于近年动工。宜宾到西昌的铁路正在紧张准备,县里也在全力争取建成高铁。还听说国家将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彝区的老百姓将通过国家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都能够尽快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我听后十分激动,看着爸爸黑黑的脸庞和开心的笑容,我坚信故乡大凉山,在党中央和习爷爷的坚强领导下,在爸爸他们这一代基层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战胜贫困,走上小康之路,大凉山一定会越来越美丽。
 
  大凉山过去的路,艰险崎岖,记录下太多历史的辛酸。
 
  大凉山现在的路,筑基夯础,承载着彝区脱贫的动力。
 
  大凉山未来的路,宽阔无际,推动着民族复兴的梦想。
 
  (卜凡)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