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破解“打骂式”育儿难题重在做好家长教育

2021-03-30 17:36  川北在线
  近日,一则新闻受到关注:一名深圳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气得给了孩子一巴掌,导致孩子一侧耳朵鼓膜穿孔。医生称,每年接诊被爸妈打伤耳朵、鼓膜穿孔的小患者有好几例,导火索都是辅导作业。“打骂式”育儿是家庭教育中的普遍问题,轻则吼叫、咆哮,重则动手、体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咆哮式”育儿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人们对“咆哮式”育儿违不违法、家庭教育如何立法、父母要不要持证上岗等问题的大讨论。(3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打骂式”“咆哮式”育儿方法,在很多家庭成了家长教育的法宝,加上传统“棍棒之下出好人”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拥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基础,要从根本上改变局面殊其不易。不过,无论从个案还是大量相似性案例看,轻则吼叫、咆哮,重则动手、体罚的教育方式,手段简单粗暴造成了大量负面影响,显性来看就是对未成人的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隐性的危害在于,用强制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化都会形成巨大的压制,孩子的成长前景堪忧。
 
  体罚式教育模式作为家庭暴力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为法律所不容许。不过,由于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管理的主体,再加上监护人的特殊身份,使得体罚的暴力行为未被实质性限制,一方面调查取证存在一定的难度,若没有孩子的及时举报和信息的反馈,相应的干预和救助机制就不会被触动;另一方面 ,受“家务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对权利保护的认识上还有差距,在行动和措施上也还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如何应对”还没有找到有效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家长”,很多家长之所以采取“打骂式”“咆哮式”育儿方法,其间既有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无意识,也有缺乏教育方法的其他因素。一份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显示,近50%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约80%家长缺乏教育相关知识和经验。如果一个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换句话说,如果家长本身就“不合格”,那么孩子的成长环境就会很糟糕,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价值观、是非观和成功观的形成。从大量的事实来看,一些问题青年之所以成为“坏孩子”,跟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
 
  一个合格的家长未必会培养出成功的孩子,但一个不合格的家长一定会培养不出合格的孩子。长期以来,我们都把家庭教育作为“家事”,把孩子作为家长的“私产”,过于强调自主性和私密性,而没有注重公开性和公共性,未能将家庭教育上升到“国事”的层面。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把好“家长关”就异常重要也不可或缺。而要实现对家长能力与素质的审查,尤其是第一关的道德性与合规性把控,就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对症施策。
 
  首先应采取普适性的家长教育,利用家长学校、互联网媒体、单位参与、社区互助等形式,设立家长教育课堂对家长进行培训,各类学校在召开家长会时也要多传授一些教育方面的方法,并注重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方法的法律普及,改变“棍棒教育”的传统观念;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孩子们生活学习情况的观察,对出现身体伤害和情绪反常等现象要主动过问,对出现了家庭暴力的行为要根据情况积极采取对策,属于自身能力范围内的主动过问,超越界限的则向有关部门提供线索。
 
  教育家长只是第一步,让他们与时俱进,拥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是培养合格家长的基础。对于非合格家长应采取相应的惩戒和约束措施,比如对于虐待和暴力对待孩子家长,在法律上可以剥夺其监护权,对于情节相对轻微,但教育和管理方式亟待改进的家长,对父母可以给予强制教育、训导,以此起去规范作为监护人的行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才会有更高层次的保障。无论是新实施的民法典,还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都对此做出了法律性安排,需要在下一步的执行中落到实处。
 
  保护孩子是全社会的责任,当然也包括每位家长。破解“打骂式”育儿难题重在做好家长教育,一方面是授之以渔的引导,另一面是防止走偏的规范,多管齐下,综合施治,实现了家庭教育的法制化,最终才能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
[责任编辑: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