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育儿小课堂:宝宝私处有包块是什么情况?能自行消除吗?

2023-08-31 20:58  儿科鲍奶奶
  原标题:育儿小课堂:宝宝私处有包块是什么情况?能自行消除吗?

  有时给孩子洗澡时,会发现孩子腹股沟鼓起来一个包块,差不多“鹌鹑蛋”一般大小,孩子也没喊疼,摸起来软软的,但是洗完澡再来看时,包块又没有了。

  有时候在孩子排便、跑跳、哭闹后,这个鼓包会再次出现,可是不一会儿鼓包又消失了。

  这让家长们很是疑惑,这个鼓包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鼓包,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鞘膜积液,一种是疝气。这两种都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也都会有鼓包的症状,但两种疾病的危险程度和治疗方式会有些不一样,所以家长们要学会怎么判断孩子患的到底是哪种?

  一、鞘膜积液和疝气的成因分别是什么?

  01.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是指鞘膜囊内积液量积聚过多。

  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使睾丸有一定的滑动范围。但由于鞘膜本身或者睾丸、附睾等发生病变,造成鞘膜囊内液体的分泌与吸收失去平衡,积聚的液体增多,就会形成囊肿,成为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根据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根据积液所在的位置不同又可分为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混合型鞘膜积液、睾丸精索鞘膜积液等,根据积液的交通性可分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和非交通性鞘膜积液。

  每种的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孩子阴囊上方的包块睡一觉就消失不见,活动后又有明显变大的情况,就主要考虑是交通性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孩子安静时或挤压后包块就不见了,哭闹、咳嗽、大便用力等造成腹压增高时会变得更明显。

  如果大小变化不是很大,那更倾向于是非交通性鞘膜积液。

  02.疝气

  再来说说疝气,疝气通常指的是腹股沟疝,多为腹股沟斜疝。当然也有直疝,不过在儿童中比较少见。

  这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通过腹股沟管向阴囊下降,在下降过程中腹膜向外形成一个突起——称为腹膜鞘状突,睾丸伴随着鞘状突逐渐降至阴囊。

  简单说就是腹股沟处有个管道没闭合好,腹腔肠管、大网膜或卵巢等通过这个管道掉下来了,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包块,男孩的疝也可以进入阴囊。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男孩子的专属,女孩也会有疝气。



  二、鞘膜积液和疝气的区别是什么?

  鞘膜积液和腹股沟斜疝发病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鞘状突未闭合导致的。

  鞘膜积液简单的理解就是有体液渗到阴囊里去了,不过它的危害程度相对比较小,而且大多数原发性的鞘膜积液在1岁内自愈的几率非常高,继发性的通过手术也可以治愈,复发的风险不是很高。

  而腹股沟疝气和鞘膜积液相似的是,它也会导致阴囊肿大,不同的是,疝气导致的肿大一般是肠子漏下去了,看起来宝宝像是有三个蛋蛋。

  要想区别鞘膜积液和疝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透光试验,就是用手电筒照射阴囊肿胀区域,如果能透光,意味着肿胀是鞘膜积液,不能透光则是疝气。

  由于两者发病原理一样,所以鞘膜积液有变成疝气的可能,但几率较小,有些孩子疝气和鞘膜积液会一起发生,不过即使变成疝气,手术方式通常是一样的。

  三、鞘膜积液和疝气需要立即就医吗?

  l 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因管道比较细,有自愈的可能,可观察到2岁,若不能自愈需手术治疗。但是,如果积液持续增多,局部张力较高或阴囊红肿、疼痛,就要及时就诊治疗。

  l 疝气

  疝气一旦发现,需尽早手术治疗。如果是6个月以内的小宝宝,视情况而定。但是对女孩疝气应持更积极治疗的态度,以免卵巢嵌顿,引起卵巢坏死。

  l 手术一般有哪几种方式?

  因为病因同源,疝气和鞘膜积液目前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经典的开刀手术和腹腔镜手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

  手术方式无好坏,各有利弊,适合就好。如果达到手术要求,还是尽早手术,这样恢复起来会比较快,并且并发症少。

  ①开刀手术

  开刀手术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的改良目前技术成熟,麻醉方式为全麻或全麻+局麻,直视下操作,不进腹腔,疝气较大时可以修补腹股沟管。

  经验丰富的儿外科医生可以将开刀手术做得很微创,刀口在下腹横纹处,长约1.5-2cm,术后切口隐匿不明显。但是不能观察对侧的情况,即不能看到对侧是否有隐性的鞘状突未闭合。

  ②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微创手术,它的优势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另外还可以同时进行双侧鞘状突高位结扎。
 
  手术后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腹压增高因素,即避免哭闹、咳嗽、大便用力等,可以降低术后复发几率。
 
  不管孩子是哪种情况,家长们通过观察后,该就医还是要及时就医,该手术的就要手术,不能掉以轻心耽误治疗。
[责任编辑:沫朵]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