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为哪般?

2023-10-28 20:18  儿科鲍奶奶
  原标题: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为哪般? 

  这几天,一则“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的新闻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指出,许多孩子在开学一个月后出现了心理问题,导致无法上学。

  这几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常常爆满,一些患病的孩子只好被收进成人科。
 
  《2022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参加调查的3万名青少年中,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的孩子更是存在重度抑郁的情况。
 
  为什么现在抑郁的孩子似乎越来越多?
 
  一、父母患抑郁症,孩子得抑郁症的风险会加大
 
  根据科学研究,父母有抑郁症,孩子患抑郁症的概率会比普通孩子高出3倍。
 
  近期由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发表的一项针对715万父子(女)的研究就发现,父亲如果有抑郁症,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会增加42%。
 
  因为小蝌蚪携带的一种基因在早期胚胎中就会通过调控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关基因,进而导致成年子女出现抑郁易感症状。

  而母亲患抑郁症会导致孩子患抑郁症风险增加的研究,则发现的更早。2021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研究团队对美国1446名母亲和儿童的相关研究发现,母亲有抑郁症,孩子学龄前至青春期出现抑郁症的风险要更高一些。

  中南大学研究组发表的一篇研究也证明了这个可能性。如果母亲在怀孕28周到孩子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患抑郁症,那么孩子青春期和成年后出现抑郁症的风险会更大。

  除此之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有可能会因为以下原因受到家长抑郁症的影响。

  1. 家庭氛围

  一般来说,患有抑郁症的父母会感到沮丧、无助、疲惫和无聊,这些情绪往往会传递给孩子。

  如果一个家庭中充满了消极情绪和负面氛围,那么孩子就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和焦虑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容易增加抑郁的风险。

  电影《深海》剧照

  2. 亲子关系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父母来说,通常会失去兴趣和动力去与孩子互动,甚至会出现愤怒和暴躁的行为,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朱迪斯·赫尔曼曾说:“受过童年创伤的人,会通过三大机制,包括解离防御机制、自我认同的分裂(导致与外部的关系断裂)和精神状态的病理性调节(抑郁、双向情感障碍、创伤成瘾等),来帮助他们在长期虐待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由此可见,长期在不良环境成长下造成创伤的孩子,一般会形成病理式的心理机制来保护自己,而抑郁症就是其中之一。

  3. 模仿学习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他们会模仿你的一举一动。”

  当一个孩子看到他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抑郁症的症状,如长时间沉默不语、缺乏动力和情绪低落等,他也会模仿这些行为和情绪反应,进而增加孩子患上抑郁症的风险。

  不过,这不等于说父母患抑郁症,孩子也会患抑郁症,而是风险更大一些,而且抑郁症基本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学校和家庭教育压力和学业压力,是青春期孩子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在学校里,孩子如果长期被同龄人孤立排斥,很容易形成孤独感,这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长期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就有可能诱发抑郁症,比如前段时间山西大同被霸凌的男孩,就是因为校园霸凌导致的抑郁症。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对孩子过度否定、拒绝和惩罚,以及缺乏温暖理解和支持,也是导致孩子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在孩子的学业方面,期待太高,孩子的压力就会非常大。

  比如,在电视剧《小欢喜》中,小女孩英子起初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晚上无法入睡。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然而母亲宋倩却没有察觉到,仍然一个劲地督促孩子学习。长时间的学习压力让英子喘不过气,她的学习成绩也急剧下滑,心情一度跌入低谷。最终,英子决定离家出走,甚至想以自杀来结束这一切。英子的这种表现,实际上就是典型的青春期抑郁症的特点。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给孩子灌输学习的压力,不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抑郁的行为特征和成年人略有不同,例如不一定表现为情绪低落,有时候更容易出现愤怒、易激怒的行为。这种情况也经常被错误地归类为问题儿童。此外,许多青少年的抑郁还可能表现在身体症状上,比如出现头痛、失眠等情况,很容易被家长忽视。
 
  三,父母的病耻感,导致不愿意正视问题
 
  “我的孩子需要去精神科治疗”,这是很多家长都不愿意面对的问题。
 
  因为一提到“精神科”,一迈进那个大门,就意味着孩子精神“可能有问题”。而“精神有问题”,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是“疯”“脑子有问题”的代名词。尤其是很多心理科医生给孩子治疗的时候,也会建议家长去看一看,家长就更加排斥,有深深的病耻感,觉得丢人,“自己怎么可能有病”!
 
  而且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表现为头疼、眼睛疼。牙疼、肚子疼、恶心、呕吐、发烧等等,但是做检查又查不出器质性的问题,所以家长觉得只要身体没问题就没啥大问题。
 
  或者觉得孩子心理压力大,带出去玩几天放松一下不就就好了,甚至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是装的,就不是不想上学。
 
  就是家长的这种侥幸心理和病耻感,不愿意正视问题,导致孩子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四、我们能做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青少年的健康——第二个十年的第二次机会》指出,精神卫生问题在生命的第二个十年尤其突出。自杀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重点死因,而抑郁症是生病和残疾的最重要原因。

很多青少年抑郁症出现的时候都没有得到识别和诊治,因此对孩子一生的精神健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对于抑郁症的干预,不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很艰难,不仅需要孩子的配合,还需要家长积极配合,不是一句“你想开点”就能解决的。

首先,家长要正视抑郁症,当孩子出现抑郁倾向的时候,家长要积极寻找专业的帮助,不要抱侥幸心理,也不要觉得“丢人”,及早干预,才能找到更合适的治疗方式,也才能将抑郁症对孩子的影响降到 。

第二,减少对孩子的指责和期待。

这一代的父母,很多都是依靠自己奋斗实现社会地位跃升的父母,觉得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因此,也把这种“提升”的思维放到了孩子身上,甚至觉得自己依靠当初那么差的条件都能成功,孩子现在的条件这么好,当然要比自己做得更好。

但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不同之处,没有谁的成功经验可以完全复制,所以,不要给孩子设置太多的期待,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才是父母们努力的意义所在。

否则,我们也不会每每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想,要不是自己家条件不好,自己当初才不去做什么工作。

因为没有选择,才被迫选择。

  第三、把孩子当成孩子。
 
  18岁是从孩子变成了大人,但大脑掌握冲动控制、判断和做决策的前额叶皮层要到 25 岁才完全发育。
 
  所以,家庭的一些家务可以交给孩子来承担,但涉及一些冲突或者复杂的关系处理,就不要让孩子也卷进来。比如父母离婚,非得逼着孩子做一个选择。
 
  大人的事情大人自己去解决,你可以跟孩子沟通,但不要逼迫孩子做选择。
 
  最后,我们也该意识到:抑郁症是一种迫切需要关注和治疗的疾病。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要消除对这类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沫朵]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