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育儿小课堂:宝宝生病,妈妈吃药 过奶喂药靠谱吗?

2024-03-31 21:10  儿科鲍奶奶
  原标题:育儿小课堂:宝宝生病,妈妈吃药 过奶喂药靠谱吗?

  给孩子喂药实在是一件让人特别头疼的事情,给新生儿和婴儿喂药更是疼上加疼。

  于是,就有了过奶喂药,而且这个方式不仅流传时间久,传播人群也广,很多影视剧中都有类似的剧情。

  《如懿传》里就有这样一个桥段:皇子永琮因先天体弱,刚满月就开始服药。但孩子太小服药困难,所以太医就让乳母服药,然后通过喂奶的方式让孩子吃下去。

  现实中,有很多妈妈也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孩子太小没法吃药,有些医生或者家里的老人就会让妈妈吃药,然后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

  那么,这个方法到底靠谱吗?会不会对宝妈有伤害呢?

  首先,要通过过奶的方式让孩子的疾病得以治愈,必须要保证母亲的乳汁里有对症的药物且药量足够。

  而乳汁分泌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并不是吃什么都会转化成乳汁的。

  药物的脂溶性、分子量、半衰期、血浆和乳汁的PH值共同决定了药物是不是能够进入乳汁。一些分子量大、脂溶性差的药物不易进入乳汁。例如,常用来治疗婴幼儿腹泻的蒙脱石散就不容易进入妈妈的血液里和乳汁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过奶的方式是不能达到治愈目的的。

  其次,乳汁中的药物含量可能达不到剂量。

  妈妈服药后,药物会经过妈妈的消化道被消化吸收,之后一部分排入尿液,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够进入血液,能进去乳腺分泌成乳汁的更是少之又少。

  而婴幼儿服药都是根据体重计算的。以布洛芬为例,最小服用剂量为5mg/kg,则一个体重为10公斤的宝宝一次需要50mg。如果将药物通过母亲体内时的折损全部考虑在内,妈妈一次要服用50粒布洛芬缓释胶囊才够量,这么多的量,会对妈妈的肾脏造成很大的伤害。

  再次,宝宝状态不同也会造成药量吸收有差别。

  不同月龄的宝宝对母乳的需求量和频次大不相同,早产儿和一些有代谢障碍的孩子母乳需求则更加个性化。如果想通过过奶的方式达到让孩子治愈的效果,需要严格的计算单次服药量和哺乳量,这显然不易操作和控制。

  最后,过奶喂药还有可能损害妈妈身体健康。

  孩子生病,母亲服药,为宝宝能够摄入所需剂量,妈妈必然会加大剂量服药。这样必然会造成母亲胃部、消化道以及肾脏的负担,严重的可能会引起药物中毒。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被诊断为癫痫,医生建议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考虑到“是药三分毒”,在村医的建议下,妈妈吃药给孩子喂奶,期望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孩子病情。妈妈服药7天,不见孩子好转,随后加大剂量,结果导致妈妈出现头晕恶心,浑身乏力的药物中毒症状。

  由此可见,过奶喂药既不科学,也不安全。对于孩子来说,过奶喂药存在给药量不确定,延误治疗的弊端;对母亲而言,过奶喂药会加重母亲肠胃和肾脏负担,严重的可能导致母亲药物中毒。

  那么,面对拒不配合的孩子,有没有一些可借鉴的喂药方法或工具呢?

  1. 营造温馨舒缓的喂药环境

  幼儿生病时,受疾病影响会出现紧张、害怕、哭闹、拒绝吃饭或服药的表现,这时家长应该充分共情孩子不适的感受,提供心理上的调节和爱护,缓缓地劝说鼓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妈妈们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营造气氛,或者在孩子玩玩具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喂药。

  2. 采用“花式喂药”法
 
  其实,妈妈们也可以把喂药这件事变得更有趣味性。比如,将配好的药剂藏在西瓜、酸奶和小宝宝喜欢的饮料瓶中。有网友曾分享过为让家里2岁的宝宝吃药,自己特意给药瓶做了个娃最爱的旺仔牛奶的外壳,之后孩子吃药就变得很顺利。
 
  家长偶尔也可以说个善意的谎言,如哄孩子说药不仅不苦,而且很甜。或者可以采用交替喂药的方法,即喂一勺药,再喂一勺糖水或蜂蜜水,这样孩子会更愿意配合。
 
  3.借助喂药器喂药
 
  对低龄幼儿来说,用喂药器喂药安全又方便。家长可以选用清洁且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管或专用的带刻度的喂药器给宝宝喂药。
 
  对水剂的药物,家长根据宝宝的月龄和体重装药就可以;如果是粉剂,则需要先用适量温开水化开后再用喂药器喂药。
 
  用喂药器给孩子喂药时,一个大人将孩子抱坐在自己膝盖上,用压舌器按压宝宝舌头,孩子张开嘴后,另一个大人将给药器对准孩子大牙后侧,以正常速度一次性完成给药,可以避免孩子尝到苦味,呛着等。

  喂药后,家长可引导孩子漱口或适量给孩子喂水,以缓解孩子口苦的症状。之后将宝宝抱在肩头,轻轻拍嗝,排出胃里的空气,防止呕吐。

  在宝宝生病时,爸爸妈妈不迷信,不盲从,严格按照用药剂量和方法给宝宝喂药,孩子才能快快好起来。

[责任编辑:沫朵]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