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基础先行。大力开展“山水林田路、机电气园房”综合治理,建好“水相连、田成片、路相通、林成网”。目前,全市已修建农田水利渠系285公里,田型调整6.2万亩,完成营造林面积2.4万亩,建成农村机耕便民道680公里。二是农旅协调。“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农业产业展链发展。连片发展“一牌三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4.2万亩,农林牧渔总产值达92.8亿元,乡村旅游带动就业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亿元。三是深化改革。深化基层供销社改革、农村资金互助合作,加快“六权同确”的“四段十二步二十四节”工作法等方面改革,为产村相融提供发展平台。目前,全市基本构建“互联网+农资”新型农资商业模式,农业规模化服务特别是大田托管服务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四是社区治理。实施“新村建设+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精神文明”,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全市每个县(市、区)财政每年投入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不少于100万元、办公经费投入不少于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