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终于有学习的阵地了!”最近,酉溪镇的后进村唐家坝村党员们个个难掩高兴的心情,原来该村的村级活动室竣工后,村里的干部群众人人拍手称快。不仅如此,记者还发现,自该村后进村转化工作开展以来,村容村貌、群众意识、干群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村“旧貌”换“新颜”,赢得了民心,换来了党员、群众的称赞。
变化一:新建活动室增强群众凝聚力
唐家坝村位于酉溪镇北部,属丘陵地区。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317户1337人,党员28人。以前,由于没有村级活动室,形成了学习开会无场地、群众办事找不着地方的局面,在大家眼中,村委会就是一个“党员群众埋怨、一盘散沙”的班子。
2010年,村委会在村民刘海的家里借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屋子作为办公场所,但办公的设备和大量的书籍把屋子塞得满满的,失去了应有的功能,活动室成为一个摆设。
怎么办?“必须新建一个村级活动室,建立一个群众满意的‘家’。”面对群众的怨言,村支书罗朝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是,罗朝明和村两委干部一起,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民意,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对策,统一意见,制定方案。
今年6月,该村基层组织服务阵地建设正式开工,6组的陈中菊、杨智国等3人主动配合协调土地,解决活动室占地问题。工程建设过程中,村六职干部轮流值班监督,参加搬运等义务劳动,在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加快了工程进度。
现年80多岁的袁光继住在新修的活动室对面,每逢晚上刮风下雨的时候,都要打着手电筒查看水泥、钢材等材料有无受损的情况,一直到工程结束才放下这份“特殊”的工作。
通过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今年8月,一座近30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活动室竣工,群众多年的心愿终于如愿以偿。
“解决了群众的意愿,才能增强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增强群众的凝聚力。”作为选派该村的第一书记,唐先斌指出了活动阵地的重要作用。
变化二:改善基础设施解决致富瓶颈
2013年,全村只有沥青路两公里,群众的出行、发展等受到极大的制约,村民只能摇摇头叹叹气。如今,走进村里,看到群众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修路、修桥,该村改善基础设施的激情不断高涨。
该村1、2组距离场镇很近,但门口一条10多米宽的小河阻隔了到镇上的道路,村民们世代过着隔河相望的生活。如果到镇上赶集,必须绕道5公里、步行1小时左右才能到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方便群众,该村争取资金,在1组大河嘴的位置,投资160多万元建设一座红兰渡口桥,目前,桥墩的建设施工正在紧张进行,整个工程预计年底就可竣工。
“现在我的家距离场镇口只有200多米,不到一支烟的工夫,我就可以到场镇买东西了。”走在临时修建连接河两岸的便道上,村民邓永通喜形于色。
今年8月,该村还动工建设3、8组的断头路,将解决火场村、太平寨和唐家坝村近3000人的出行难、上学难、生产难等问题。
据该镇党委负责人介绍,今年将投入200多万元改善唐家坝村基础设施,解决群众致富发展瓶颈。
变化三: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一个村变没变样,关键是看群众的腰包是否鼓了起来。”以前,全村只有一些零星的产业,根本成不了气候,农民光靠传统农业也不能发家致富。
面对如此困境,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村委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利用2组的撂荒地,今年1月,大胆引进一个占地52亩的泥鳅水产养殖产业。
村民唐德开把自家3.5亩地租给养殖场后,每亩地每年可得到450斤谷子。同时,他在养殖场打工每月还可以挣到18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