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春秋时期的第一荡妇 孔子都拜倒她石榴裙下

2017-04-25 13:53  川北在线整理
  原标题:中国春秋时期的第一荡妇 孔子都拜倒她石榴裙下
 
  人人都称孔子为圣人,使他在至尊至圣的呼声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然而,当孔子大步走向不近女色、出尘脱俗的圣人神坛的时候,他却在悄悄地打造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风流佳话,竟然拜倒在一位 荡妇的石榴裙下,可谓是“圣人难过美人关”!这位荡妇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南子是当时上流社会腐朽糜烂生活的 代表。她原本是一个小国也就是宋国皇室的贵族,与自己堂兄朝青梅竹马,出双入对,暗通款曲,恰似一对情侣。因为这种同姓私通的关系在当时无异乱伦,于是,两人只能私底下偷偷摸摸地约会。
 
  后来南子嫁给了卫灵公,但她并没有结束她与堂兄朝情人的关系。因为她貌美如花、风华绝代,所以迷得卫灵公神魂颠倒,不能自拔。其实,卫灵公也是个好色之徒,因此他与南子二人的结合可谓是双剑合璧,相得益彰。
 
  卫灵公觉得一对一的性生活不过瘾,便特意把南子的情人朝请到宫中来,玩二对一。南子看卫灵公如此超然大度,也主动和卫灵公的属下大臣弥子瑕勾搭成奸。
 
  就这样,南子嫁到卫国没多久,就已成为出名的荡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沉迷于淫乱的女人,听说头顶着圣人光环的孔子来到卫国,便秘密派人把孔子召进了宫中。
 
  其实,此时的孔子已经知道南子的风流名声,按照他圣人的礼数,他应该婉言拒绝这个邀请,然而他却受宠若惊,欣然接受了南子的邀请。
 
  于是,时年五十六岁的孔子此时已经把“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的 理论抛到九霄云外,喜滋滋地走进了卫国的宫中。孔子进宫后,大礼叩拜,希望能一睹南子的芳容。
 
  孔子喜滋滋地走进了卫国的宫中

  但使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只隔着竹帘和南子说了几句话,听到了几声南子头上珠环翠绕的首饰叮叮当当的响声,结果连个面儿都没见着就回来了。
 
  孔子不洁身自好?
 
  当孔子满怀失望地回到住地时,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徒弟子路立马拍案而起,话中带刺地说,老师,您怎么去见那个女人呢?怎么不推掉呢?您平时不是告诉我们女人与小人一样吗?何况这个女人的臭名昭著?您怎么自己就不洁身自好呢?这不是坦坦荡荡的君子行为。
 
  按照孔子的生活惯例,此时应该说出一番大道理来,立马占据一下理论优势,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粉饰出一光辉形象。
 
  但是他此刻还没从南子那珠环翠绕的首饰叮叮当当的响声中缓过神来,突然被自己的弟子这么一责问,便吓了一跳,本能地脱口而出,举起双手,赌咒发誓说,要是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天打雷劈,天打雷劈!看来,即便是圣人,被逼急了,也有装疯卖傻的时候。
 
  孔子受到弟子质疑

  孔子的这句话,颇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更有些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味道。并非真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为何在自己的弟子面前大发如此的重誓呢?或许孔子此时的心中的确有那么点风流浪漫的想法。
 
  孔子的名声并未因此受任何影响
 
  难怪孔子后来说,食色性也,性也。细品一下便知其中奥妙,不过,孔子的名声并未因此受任何影响,毕竟,整个游戏规则都是这位圣人制定的,这是他的不同之处,也是他作为至尊至圣大师的高明之处。
 
  孔子为什么休妻?孔夫子家四代皆“休妻”之谜
 
  孔子一生 为人诟病处,在于一句关于女人的语录,叫“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与妻子亓官氏的婚姻并不幸福,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没有回国。 倒是她死后第二年,他才风尘仆仆回归国门。孔子休妻并不奇怪,但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和以及孙子孔伋都休妻,这又是怎么回事?
 
  中国古代是“男尊女卑”的时代,男人“休妻”是件“名正言顺”或曰“冠冕堂皇”的事儿。
 
  当时的礼法规定“七出其妻”,即让男人有七种理由去随意“休妻”(出妻)。《大戴礼·本命》中便列有“七出”,让“妻出有名”:
 
  妇人七出:
 
  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
 
  无子,为其绝世也;
 
  淫,为其乱族也;
 
  妒,为其乱家也;
 
  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
 
  口多言,为其离亲也;
 
  窃盗,为其反义也。
 
  因而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亦经受不住“弃旧换新”的诱惑,加入了“出妻”的行列。
 
  历史上的孔子曾休过妻,不仅孔子休妻,《礼记·檀弓篇》说孔子的儿子孔鲤(伯鱼)、孙子孔伋(子思)都曾休妻,即后世所说的“孔氏三世出妻”。
 
  但让人饶有兴趣的是,曾有人为顾全孔子圣贤的颜面,作伪书《孔子家语》,把“三世出妻”的第一世换成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这可谓弄巧成拙,把孔子的老爹也牵扯其间,使原本的“三世出妻”成了“四世出妻”。
 
  也就是说,事实上孔子家族上下四代都曾经“休妻”。

  孔子之父叔梁纥如何休妻?
 
  司马迁《史记》中未曾提到,只是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叔梁纥与颜氏女年龄相差悬殊,又采用不合礼仪的“野合”,由此似乎可判断孔子生母颜氏应该不会是叔梁纥的原配或曰“糟糠”。
 
  那么,叔梁纥的糟糠之妻呢?《孔子家语》有载:
 
  自叔梁纥始出妻,及伯鱼亦出妻,至子思又出妻,故称孔氏三世出妻。
 
  伪书并非通篇都是假的,于理而言也不该为了孔圣人的“清白”而无端地让其老父亲背上一“黑锅”。
 
  故此说除隐瞒了孔子休妻之事外,其他应系实情,也大致与司马迁所记“纥颜野合”相吻合。
 
  叔梁纥“休妻”是在“野合”之前还是之后,则尚不得而知。
 
  孔子于十九岁时娶亓官氏为妻,亓官氏生孔鲤。后来孔子把亓官氏休了。《礼记·檀弓篇》有载:
 
  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依照当时之礼法,被丈夫休了的女子死后,子女不能参加丧礼,所谓“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
 
  孔子的儿子孔鲤因替死了的生母亓官氏多哭了几声,孔子闻之,便责怪道:“嘻,太过分哩!”

  孔子是否休妻?后世多有人为其辩解,似乎圣人休妻就不光彩。但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此是肯定的,“伯鱼乃夫子为后之子,则于礼无服,期而无哭矣。”
 
  朱熹所言当系实情,孔子遵礼法休其妻,又有何不可?
 
  据传孔子是以“口多言”为理由休妻,这个理由或许是“莫须有”,但孔子按当时的礼法行事,你又有什么理由去责怪他呢!
 
  孔鲤的生母被孔子所休,孔鲤自己也把孔伋(子思)的母亲休了,理由当然在“七出”之内。
 
  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子思,则比祖先们做得更绝,其“出妻”死后干脆不让其子孔白(子上)“丧其母”。 《礼记·檀弓篇》有言可证: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能安?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子思的意思是,“我已经把她休了,她就不再是我老婆了,也就不是子上的母亲喽。”所以不必为之守丧。
 
  仔细一算,儒家圣贤休妻又何止孔子一门四代。
 
  曾子因妻子“梨蒸不熟”而休之,其休妻理由也许有点荒唐。

  孟子欲休妻而被孟母阻止未果,郭沫若还就此写过一个历史小品叫《孟夫子出妻》呢!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孔子与卫——客居十载第二故乡”系列之一周游列国首站奔卫
 
  公元前497年,孔子与弟子一行数十人,自鲁抵达卫都帝丘(今濮阳),开始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生涯。
 
  卫国商代已有,周灭商后,卫成周的姬姓封国。西周时,卫国统治中心在淇县、浚县一带。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公元前241年,卫元君迁都野王(今沁阳);战国时期,因卫都帝丘位于濮水之阳,更名为濮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为庶人,卫国灭亡。卫曾四徙其都,共历800余年,是秦统一后名义上仍存在的诸侯国。
 
  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选在帝丘。“卫都帝丘今已无存,它早在西汉晚期就被黄河水淹没,深埋于地下,直至2005年,才因高城遗址的发掘,露出冰山一角。”濮阳市文史专家李中义先生道。


 

[责任编辑:沫朵]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观点 科技 养花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