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白起和赵括互换,会改变长平之战的结局吗?我认为并不能。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赵国之所以在长平遭遇惨败,赵括虽然负有一定责任,但却并非是主要责任,因此即使白起和赵括位置互换,也根本无法彻底扭转战局。
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主要责任并不在赵括
提到长平之战赵国的惨败,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赵括的“纸上谈兵”,然而仔细回顾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赵国战败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1、赵国准备不足。纵观长平之战,距离战场更近的赵国由于准备不足,不仅因战争影响了秋收,而且竟然率先出现了粮草不足的情况;而反观秦国,虽然战场距离较远,秦国却采取疏通河道的方式,以更为节省人力和粮食消耗的水路运输模式进行运粮,反而比赵国更为坚挺。赵国最初的目的本就是占据上党,拒敌于长平之外,迫使秦军退兵,根本没想到这场战争会变成一场持续数年的消耗战(交战时间有争议)。
廉颇连设三道防线阻挡秦军?
2、赵国败于决心。在初战失利,双方陷入僵持之后,赵国竟然想到了求和,楼昌认为秦国决心攻赵,求和无济于事,应该派遣使者说服楚国、魏国合纵攻秦,然而赵孝成王却坚持派郑朱到秦国求和。结果秦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为了麻痹赵国,有意对外做出秦、赵已经和解的假象,导致赵国陷入了“五国不救”的境地。反观秦国,为了争夺长平之地,竟然不惜赌上国运。
初战失利的赵军选择退回百里石长城防线?
3、朝堂决策失误。廉颇在初战失利之后坚守不出,赵孝成王便因廉颇“坚守不战、久拖不决”而多次责备,并已经开始有了换帅的想法,甚至一度想要亲自率军与秦国决战。也就是说,在赵国国力难以支撑的情况下,赵孝成王换帅已成必然,而不论何人取代廉颇,都将率军主动出击,原因在于换帅已经标志着主战派的全面胜利。而秦国的反间计只不过是利用了这一点,使得赵孝成王选择了没有经验的赵括而已。
?廉颇剧照?
4、情报全面滞后。这是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对于赵国的朝堂动向了如指掌,然而赵国对秦国的动向却是毫无察觉,不仅不知道秦国换帅,甚至连秦国增兵也毫无察觉。秦赵双方前线兵力原本持平,赵括在率领二十万援军到达前线之后,赵括不仅误以为秦军主将仍为王纥,而且不知道秦国已经增兵,在自以为兵力是秦军两倍的情况下,最终贸然发动全面进攻,直到攻击至秦军壁垒前,才意识到上当。
白起出兵分割赵军并攻陷长平关?
5、赵括指挥失误。赵括在发动全面进攻之后,剩下的事情实际上已经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想要突围却被白起死死拖住,而且重新渡过丹河退军太过危险,于是便选择沿丹河沿线一边与秦军交战,一边北上,意图通过长平关返回百里石长城一线。而白起则趁机派出两路兵马,一路彻底切断赵军后勤部队与主力之间的联系,另一路兵马则趁机夺取了长平关及百里石长城北线,最终将赵军主力围困在了“百里石长城—秦军壁垒—韩王山”之间的狭窄地带。
赵括主力被秦军包围?
由此可见,赵括的失败其实并非长平战败的主要责任,当赵国已经在战场之外的其他领域全面处于下风之后,赵括带着必须主动出击的责任来到战场,面对的又是极为善于把握战机的白起,他能做的已经极为有限。
以白起取代赵括,是否足以改变长平战局
在搞清楚了赵国战败的原因之后,我们再来看赵括和白起互换身份之后,赵国是否可以避免战败的结局。
2、赵军主攻,秦军主守。如果秦军选择依靠丹河西壁垒进行防守,如果赵军选择渡过丹河对秦军发动进攻,那么秦军将依托有力地形对赵军形成巨大杀伤。而此时赵军想要撤退将极为艰难,撤退的赵军由于要重渡丹河,不论是要强行撤退,亦或是与赵括一样选择沿丹河北上,就算赵括不会像白起那样趁机夺取长平关,赵军同样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综上所述,在战场之外全面落败的赵国,无论选择以何人为将,在只能选择主动出击的情况下,都很难挽回战败的结局。
热2024-04-30
热2024-04-30
热2024-04-30
热2024-04-25
热2024-04-25
热2024-04-25
热2024-04-24
热2024-04-24
热2024-04-24
热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