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历史真相之刘禅:他是位好皇帝 绝非《三国演义》里扶不起的阿斗

2022-02-27 21:01  宠物小星球
  原标题:历史真相之刘禅:他是位好皇帝 绝非《三国演义》里扶不起的阿斗 

  提起刘禅,人们脑子里都会蹦出一个成语“乐不思蜀”。很多人都嘲笑刘禅的愚笨,侯宝林大师在相声里分析原因说可能是刘备摔孩子把他摔傻了。

  这样一个扶不起的皇帝,却能在蜀汉掌握政权40年之久,即使离开了诸葛亮,也还安稳的做了29年皇帝。

  历史上真实的刘阿斗,真的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多智如孔明都扶不起来吗?

  幼年时期的刘禅,我们耳熟能详的是赵云怀抱他在长坂坡七进七出。而《三国志》引述《魏略》记载,刘禅在刘备逃离小沛时与亲人失散,后来被卖到汉中,遇到刘备的一位简姓手下,才重新与刘备团聚。

  不管两种记载那个准确,都无法否认刘禅是在战火中长大的,辗转流连中他看到了战争的悲惨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惨剧。这样的成长经历,也对后来他登上皇位后的决策带来影响。

  做了皇帝之后,刘禅常对大臣说: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所以他对刘备和诸葛亮进入西川后的连年征战路线是不认同的,但是人微言轻,也只能保留意见。

  刘备白帝托孤时,曾当着刘禅的面对孔明说,这儿子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你就自己干吧!先主泣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孔明当然是感动的无以复加,诚惶诚恐的表忠心。这时跪在一旁的刘禅,心里作何感想呢?

  按照我们的想法,刘备死后,诸葛亮的地位和威信,比之当年的董卓、曹操,后来的司马昭也有过之而不及。那么太子即位,肯定要与权臣来一番斗智斗勇,夺权立威——就像秦始皇和康熙对吕不韦和鳌拜做过的事一样。

  可是刘禅却能很好的处理他与权臣诸葛亮的关系,对于大权独揽的孔明,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始终能够做到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得到消息,竟然伤感不能上朝,哭倒于龙床。

  虽然尊重诸葛丞相,但刘禅的本意却是不愿意北伐的。诸葛亮去世之后,他就立刻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战争。

  为了防止大臣弄权,后诸葛亮的时代,刘禅让蒋琬做大司马,掌管军事,让费祎做尚书令,主管政务,两人权利交叉,就能够相互制衡。蒋琬死后,他才“自摄国事”彻底解决蜀国过年来丞相掌权的规矩。

  姜维把蜀国衰落的罪责推给宦官黄皓时,刘禅主动承担责任,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奴才而已。”

  魏延谋反被杀,他也没有对这位曾经的大将一票否决,还是降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我们知道,刘备夺西川,第一桶金赚得很不光彩:统治西川多年的刘璋因为张鲁威胁,才邀请刘备入川,这才引狼入室,丢了自己的益州。

  刘备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璋手下劝主公坚守,说城里兵力粮草还能够支撑一年,刘璋却不忍看到百姓流血,说吾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几十年后,成都城再次被围,刘禅的儿子也说出同样的话。刘禅斥责他说:汝欲令满城流血耶?

  面对国家和百姓存亡,刘禅没有做出 “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选择,而是选择减少人民的损失与无谓牺牲,他比那些为一己之私而鼓动老百姓卖命的众多帝王,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
 
  我们的文化总是更推崇宁死不屈,斗争到底的悲剧英雄:岳飞如果没有班师回朝,那北方的宋朝百姓就就能早点脱离水深火热;文天祥如果背负骂名投降元朝,或许能够为南朝百姓争取更高地位;史可法死守扬州,有没有考虑过老百姓是不是真的要为那个腐朽的明朝卖命。
 
  说了这么多,我们也许就能理解司马昭面前说“此间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内心的无奈。
 
  这样一个有胸襟、有头脑又心系百姓的好皇帝,只因为他没有选择“为国捐躯”没有选择“杀身成仁”,哪怕你保全了西蜀无数百姓的性命和社会的安定,就成了后人眼中“谁也扶不起”的傻皇帝,这样未免太不公平了。
[责任编辑:沫朵]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