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知远(895—948) 即位后改名为嵩,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家世贫寒,祖上及至父亲刘琠都无事迹可言。
刘知远小时候,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且多病多灾,难养得很。大了之后,长成一副异相,面色紫红,眼睛多白,有凝重之态。他家境贫寒,迫于生计,为人牧马,有天,马践踏了庙田,僧人恼怒,将他绑起来揍了一顿。
面对这个战争连绵不断的世界,刘知远为改变自己的前途,走上了当兵吃粮的道路,投在李嗣源的手下。他上阵打仗勇敢,不久就被提升为偏将。李嗣源和梁军进行德胜之战,战斗打得激烈,参战的石敬瑭突然马甲断裂,情况危险异常,刘知远冲了上去,以自己的战马与石敬瑭相换,并断后保护石敬瑭脱离了险境。事后,石敬瑭感激他,把他从李嗣源那里要了过来。
石敬瑭镇守太原,时朝廷发生政变,唐愍帝被迫出亡,在道中与外出的石敬瑭相遇,一起进入屋舍密谈。刘知远为防出事,特派勇士石敢袖藏铁锤相随保护。结果两下闹了起来,刘知远带人闯了进去,将唐愍帝的随从全部杀死,再次救了石敬瑭的性命。
两次相救,刘知远在石敬瑭面前逐渐大红大紫,升为兵马总管——马步军都指挥使。他治军无私,不管士兵将军一视同仁,使全军上下一心。唐废帝疑石敬瑭有反心,大军进围太原,他负责守城,把城守得固若金汤。
石敬瑭为摆脱困境,并使自己取得天下,想争取契丹的支持,刘知远和桑维翰力排异议,表示赞同。但当石敬瑭提出准备以称子割地的条件去谈时,刘知远认为这样做过于屈辱,反对说:“称臣即可以,以子事父则太过分。厚赂金帛,足以让其出兵。不必答应割让土地,恐日后为中国大患,后悔莫及。”
石敬瑭不听,刘知远只能听之任之。
契丹军帮助石敬瑭粉碎了后唐的围攻,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耶律德光非常看重作战有方的刘知远,在和石敬瑭分手时,他特地关照说:“此将军甚勇猛,没大故切勿相弃。”
后晋政权迁移到开封,建有大功并受到契丹关照的刘知远,和投降契丹的杜重威,同时被任为节度使。刘知远耻于和杜重威一起受命,闭门不出,以此表示他的不满。石敬瑭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一气之下要剥夺他的军职。幸亏宰相赵莹说情,另派大学士和凝登府宣谕,刘知远才接受了诏命。
几经迁职,刘知远数年后被任命为太原 军政长官,接管了这块北方最重要的领土。他颇懂人情世故,到任后,公务不管,先忙着做了一件事:将当年揍他的僧人召来,好言抚慰。此事虽小,却为他赢得了度量大的美名,获得了当地的人心。
晋出帝子继父位后,景延广把持了朝政,以强硬的姿态和契丹交了恶。朝臣畏惧景延广的权势,都噤若寒蝉。身在太原的刘知远,也没向朝廷说半句话,暗中仔细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认为契丹的进犯将只是时间问题。由此,他积极扩军备战,以确保河东地区的安全。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河东强冠诸镇,马步兵共达五万人。事情照着刘知远的预见发生了,契丹终于打进开封,灭了后晋政权。
在契丹兵大举南侵的过程中,刘知远没有作出任何军事姿态去援助坐以待毙的朝廷。
耶律德光坐上开封龙廷,宣布改晋国为大辽国。迫于眼下的局势,刘知远派出使者王峻去开封,向耶律德光献了贺表。耶律德光见后晋残余势力中 实力的刘知远来贺,高兴得不可名状,称之为“儿”,格外加恩,赐了他一个象征着 荣誉的木拐。
王峻带着木拐回太原,途中的契丹人见了,纷纷让道。
向耶律德光献贺表,其实只是刘知远的权宜之计,以争取时间,观望形势的发展。过了一段时间,刘知远看到:契丹不可能在中原长久地待下去,他们的掠夺政策和残暴行径,激起了中原民众和各路军队的反抗,他们早晚会撤出中原。
此时,他的部下多要求他登上皇位,以此号令四方,招集各路“诸侯”。刘知远没有急于登位,他刻意为自己粉饰形象,扬言要出兵救晋出帝,把他接来太原,奉为君主。在他的集团骨干的挑动下,军士们云集广场,对主帅说:“今契丹攻陷京城,掳走了天子,以致天下无主。今能主天下者,唯有我王。宜先正位号,然后再出师也不晚。”
说罢,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内心激动的刘知远,表面装着镇静,让人禁止士兵们这样做,他责斥道:“虏势尚强,我军威未振,当先建功立业。你们士兵知道什么?”
士兵劝进无效,将军又紧跟着劝,一劝再劝,郭威等人对刘知远说:“今远近之心,不谋而同,此实乃天意。王若不乘此取之,谦让不居,恐人心离散,到时反受其咎。”
话说得有理,刘知远同意了他们的看法。
开运四年(947),刘知远登上了皇位。为收拢后晋官民之心,他表示继承的是晋高祖的事业,宣布将开运四年改为天福十二年。他一上台,就明令宣示,以契丹为敌。他下令:“各地为契丹搜刮钱财之事,立即停止;晋臣被迫为使者的,不予追问;各地的契丹人,全部处死。”
刘知远的登位,对中原反契丹的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耶律德光在开封再也坐不住了,留下他的舅舅萧翰守开封,自带着文武百官及后晋降官撤向了北方。
耶律德光前脚刚走,刘知远后脚就向中原进军了,他指挥大军,攻伐依附契丹的势力,扫荡割据的“诸侯”,进展顺利。
萧翰面对契丹在中原已大势已去的局面,无心恋栈,他找来唐明宗的儿子李从益,立为傀儡皇帝,以对抗刘知远政权,自己返归北方。
刘知远进抵洛阳,派人前往开封秘密处死了李从益。随后,他带着军队开进了开封,宣布以开封为东京,改国号为汉。为稳定新政权,他下令:所有契丹任命的官员,不论大小,一律安于原位,不得变更。
登位仅一年,汉高祖就染上了重病,临死前将儿子刘承祐托付给了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四个顾命大臣,说:“我气息微弱,不能多言。承祐幼弱,后事托在卿辈。”
李皇后(?—954) 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父亲是普通的农民。
生在农民家庭的李氏,尽管从小干粗活,但人长得可以,在庄户人家中算得上是个出挑的姑娘。
姑娘出挑,自然招眼,本地军队中的士卒刘知远,暗中看上了她。刘知远只是个低微得不能再低微的小兵,因参军前放过马,入伍后依然被长官派去牧马。他看上李姑娘后,自知根本没条件去提亲,但又不甘心放弃,于是决定学着兄弟们的样——抢。一天夜里,他破门而入,劫走了李姑娘。
面对这兵卒即盗的世界,李姑娘在挣扎了一阵后,没作更大的反抗,尽管不愿意,但还是顺从了这个士兵。生米煮成熟饭,谈不上什么婚礼,李姑娘就成了刘知远的糟糠之妻。
李氏本来是嫁鸡随鸡,一点也没想过将来怎么办。可过着过着,两口子还算合得来。过着过着,丈夫竟出息起来了: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卒,渐渐升为了将军,变成了晋高祖的红人,后来做了太原的 军政长官。
妻以夫贵,当初被抢来的李氏,随着丈夫的显达,被封为魏国夫人,并为丈夫生下了一个儿子(后来的汉隐帝刘承祐)。
忠厚善良纯朴的李氏尽着自己的心,做着贤内助,帮着丈夫经营他们共同的事业。丈夫在太原称帝后,为让军队忠于自己,提高战斗力,准备大赏将士。但苦于库藏太少,想搜刮民财,以充赏资。李氏不同意这讨好军队却有失民心的做法,对丈夫说:“今凭河东起兵,且称为义兵,而民众未得任何实利却被先夺去财产,此完全违背了新天子救民的意思。今宫中财产,妾愿意全部拿出,以为劳军所用,虽不丰厚,但人将没怨言了。”
刘知远听从了夫人的劝告,付之实施。
李氏的恩德传了出来,当地民众大为感动。
刘知远感激结发之妻忠言相告,感激她慷慨大度,感激她多年患难与共,把她立为皇后。
皇后没做上一年,丈夫撒手而去,儿子继了位,李皇后成了李太后。
太后是朝廷最尊贵的人,她的亲戚沾着荣光,纷纷谋求高官厚禄。李太后为娘家人着想,顺便帮了他们。他们得陇望蜀,竟干预起朝政来。
新帝年纪轻,还不到二十岁,喜欢和一班奉承他的近臣郭允明、后赞及太后之弟李业等游玩,把国事当儿戏。李太后看不惯儿子,多次教训他,说不能如此。一次二次,汉隐帝忍着,次数多了,他恼了,冲着母亲说:“国家之事,外有朝廷管着,太后不该多言!”
李太后在朝内享有盛誉,顾命大臣郭威在去镇守北方前,对汉隐帝语重心长地说:“太后跟先帝日久,经历过许多天下事。陛下有事,宜遵从她的教诲而行。”
汉隐帝不听,时间一长,觉得这些顾命大臣太讨厌,太倚老卖老,太不把他当回事。在郭允明等人的挑唆下,他利用顾命大臣的内部矛盾,起了杀心,要将留在朝中的杨邠、史弘肇除去。他作出决定后,告诉了李太后,装着征求意见。碰过儿子钉子的李太后,婉转地说:“这是大事,应当与宰相商议。”
站在一旁的李业插嘴说:“先帝平生有言:朝廷大事不可和书生相谋,懦怯误人。”
李太后固执己见:此事必须和宰相商量。
汉隐帝不耐烦了,拂衣而去,并丢下一句话:“国家大事,非闺门所知。”
热2024-12-10
热2024-12-09
热2024-12-09
热2024-12-09
热2024-12-08
热2024-12-06
热2024-12-06
热2024-12-04
热2024-12-04
热202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