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赵普曾站出来证实金匮之盟的存在,很多人以为他是支持赵光义嗣位的,其实不然。
开宝六年(973年),赵匡胤一方面扩大参知政事薛居正和吕余庆的参政权力,分割相权;一方面亲命重选中书堂后官,削去赵普心腹。
这年八月,赵普罢相。一个月后赵光义进封晋王(五代时期,亲王尹京就意味着皇嗣地位,后周柴荣继位前就是晋王兼开封尹,而这时赵匡胤诸子都未封王),位居宰相之上。
这两件事前后相接,至少表明赵光义久久不能确立继承人地位,与赵普是有关的。
这是赵普反对赵光义嗣位的表象之一。
其二,从赵光义后来的言行看,赵普是反对过他嗣位的。
据官史记载,赵普死后,赵光义曾对近臣公开声明:“赵普一向与朕有不足,众人所知。”
另据《玉壶清话》所载,赵光义贬谪赵普政敌卢多逊后对赵普说:“朕几欲诛卿!”何事竟使他如此不能释怀,甚至几欲开杀戒,原因不说自明。
《丁晋公谈录》中更是明确指出,赵普是太宗继位的阻挠者,赵光义继位不久,曾漏出这么一句话:“倘若赵普还在中书,朕也不得此位!”
说的非常明白。
其三,从赵普的言行看。他在罢相后的奏章中曾言:“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
赵普想要撇清曾在赵匡胤面前议论过的事,是很正常的,因为罢相即意味着否定他的议论,意味着赵光义将正式确立准皇储的地位,为将来身家性命计,他也必须撇清。
这与他后来证实金匮之盟的存在是一样的道理。而“外人谓臣轻议”反而正说明他曾对此事有过议论。
《曲洧旧闻》也证实了此点,书中说,赵匡胤作出这一决定(让三弟担任开封府尹)时,只有赵普“密有所启”,明确表示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这从赵光义再用赵普诘问往事时,赵的答语也可推知:“先帝若听臣言,则今日不睹圣明。(如果当初先帝听臣的,现在就见不到皇帝陛下您光辉形象啦!)然先帝已错,陛下不得再错(不能再来一次兄终弟及了)。
凡此种种都透露出赵普和赵光义在继位人问题上有着解不开的过节。
那么,赵普这位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初明相,又在陈桥兵变中与赵光义并肩作战,发挥了关键作用的人物,却为何在赵光义继位的问题上,表现出如此不支持的态度呢?
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因素——
首先,从政治格局来看,赵普与赵光义之间存在着残酷的权力竞争。
在赵匡胤称帝初期,赵普作为重要的谋臣,深度参与了诸多的政治决策,并立下了赫赫之功,他也因此能够在赵匡胤并不想宰相权利过大的情况下独相十年。
然而,与此同时,赵光义在朝中的势力也逐渐崛起,并形成了与赵普不相上下的政治集团。
自建隆二年(961年)起,赵光义就开始担任开封府尹,主持京师政务治安长达十三年,其官署号称南衙。他把一大批文武人才网罗进自己的幕府。有学者做过考证,其幕府拥有宋琪、石熙载、柴禹锡、程德玄等幕僚六十六人。《宋史》记载:南衙仪仗每出行,灿若图画,京都之人总赞叹:“好一条软绣天街”。
大抵说来,这十余年间,赵光义通过韬光养晦,暗中培植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而赵普也从乾德二年(964年)起独相十年,权位在赵光义之上。他对后者的动向与用心,自然会有所察觉。
为了权利、利益,原先关系尚称密切的两人,各自形成了旗鼓相当的两大政治势力,自然会不时地明争暗斗。
这也是赵匡胤希望看到的,也许他对二人并没有猜忌之心,但制衡之术本就是帝王的基本功课。
当然,二人的争斗依然遵循“王不见王”的原则,并没有完全撕破脸,只是采取打击对方亲信的手法进行,这也是他们各自为“日后好相见”预留的退路。
这里试举一例。
一次,开封府判官姚恕进拜谒赵普,恰逢赵普宴客,门房没有通报,姚恕便拂袖而去。赵普知道后,立即派人致歉,但他仍掉头不顾,恶语相向。
仅仅因为是晋王幕僚,就对宰相致歉毫不领情,可见赵光义一派气焰之嚣张。
赵普自然也不是泥塑的菩萨,他对此怀恨在心,不久就借机将姚恕进调任澶州通判,远远发配了出去,即便赵光义说情也不买账。
数年后黄河在澶州决口,姚恕进又被找到了碴,赵以不及时报告水情为由,将他身穿朝服斩首弃市,既出了口恶气,又打击了晋王府的势力。
可以说,晋王府与宰相府已经是水火不容的政敌,只是大多数争斗被隐藏在水面之下。
赵普自然会因此担心赵光义继位后,自己被排挤出权力核心,甚至被打击报复。赵光义继位后屡次说,与赵普不和,几欲诛之,这就是最大的原因。
其次,从个人情感和忠诚度方面考虑。
赵普与赵匡胤关系密切,对其忠心耿耿,他自然更倾向于赵匡胤的子嗣继承皇位,这种个人情感上的倾向也导致了他对赵光义继位的不支持。
当然忠心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赵普深知赵氏兄弟的为人。
赵大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豁达大度,无论是对敌还是对友,都能做到不加害、不苛责、不打击报复。对于降国之君李煜、孟昶等不但不开杀戒,还表现出了相当的宽容;对于禅代的柴氏更是优待礼遇至极;对于身边的大臣也不苛责,赵普收受吴越国主钱俶十瓶瓜子金,他一笑了之。
五代时期确实因为军阀混战,长君更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传承,但作为文臣,自然更知道千百年来“传子不传弟”的重要性,这一正统观念是士大夫们必须要维护的理念,尤其是在朝政已经稳定,皇嗣已经成年的情况下。
这是赵普作为士人领袖所必须要做的,至少也要表明这个态度。
以上三点,就是赵普反对赵光义继位的主要原因,大家以为呢?
热2024-12-10
热2024-12-09
热2024-12-09
热2024-12-09
热2024-12-08
热2024-12-06
热2024-12-06
热2024-12-04
热2024-12-04
热202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