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见证凉山发展 “中国第一州”凉山昂起跨越发展的龙头

2012-08-23 06:58  华西都市报
见证凉山发展 “中国第一州”凉山昂起跨越发展的龙头  川北在线

  8月10日,村长安子吉跑在健身广场锻炼身体。
见证凉山发展 “中国第一州”凉山昂起跨越发展的龙头  川北在线

8月10日,凉山州美姑县,居民在彝家新寨前载歌载舞。
 
  

GDP破千亿
  国内生产总值破千亿,地方财政收入排名成都之后列全省第二,这两者均位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
高速发展
  当今凉山,一天创造的财富,相当于1952 年建州时一年的总和
全新出发
  凉山制定全新出 发“ 时 间 表 ”:2015年实现“四个翻番”,2020 年实现“四大跨越”,民族聚居县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从西昌向东南行车50分钟,就到了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
  一大早,“彝家乐”老板米色子达的手机就响了。
  来电者是几位北京籍游客,他们通过网友了解到米色子达的手机号,就想尝尝这里地道的坨坨肉……
  其实,在6万平方公里的凉山土地上,类似的“彝家乐”随处可见。在米色子达眼中,幸福生活全得益于建州60年来凉山发生的辉煌巨变。
  一组统计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1年,凉山州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3亿元,全省第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1.6亿元,总量全省第三;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财政收入80亿元,总量全省第二。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均位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被誉为“中国第一州”……
  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说:“现在的凉山,一天创造的财富相当于建州时一年的总和。”

发展之变从无到有“阔步跨千亿”
  阿克王华,住在西昌市大箐乡白庙村一组位于邛海边的山腰上。去年,他家搬进了水泥砖房,还通了公路。随着来邛海边游玩的外地人越来越多,白庙村成了外地人经常光顾的彝家寨子。今年春节,阿克王华买了一辆轿车,这可是他父亲想都不敢想的事。“买轿车,主要是方便去成都耍。现在,雅西高速通车了,不仅方便了外地客来我们这里,也方便了我们去成都。”阿克王华说,几年前他想去成都,只能选择坐火车,这一折腾,可要花上一个通宵才能到。
  阿克王华买车,见证的是凉山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的变化。凉山之变,还有规模工业从弱到强,现代农业从特到优、城镇规模从小到大,旅游产业从冷到热。
  州委书记翟占一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的台账:6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凉山经济发展持续加快,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初步建立起现代国民经济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0.44亿元,到2011年跃上1000亿台阶,是1952年的227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5元,增加到2011年的22044元。经济结构由1952年91.9 :7.0:1.1,提升到2011年的19.5:52.4:28.2,经济类型从纯农业社会跨入到工业化社会。全州经济总量在2009年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首位,2010年跃居全省21个市州第7位。全州经济成功实现“千亿GDP”,跻身于全省经济总量第一方阵。

腾飞之变开放合作“跑步奔小康”
  今日凉山,跨越提升与富民和谐的美好蓝图徐徐展开。这是一次全新的航程:跑步奔小康,建设新凉山。
  全域凉山全新出发“时间表”目前已制定:
  两年实现“百千”工程:在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的基础上,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完成900亿元,经济总量“保7争6”。
  2015年实现“四个翻番”: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22万户、30%以上农业人口入住新村,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2020年实现“四大跨越”: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消除 贫困现象;安宁河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达成都经济区发展水平,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民族聚居县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今年7月,有一篇文章对此深度解读:这是一个更宽视野的战略审视、一个更高起点的战略定位、一个更大空间的战略布局、一个更广领域的战略路径。击鼓奋进,凉山吹响新的前进号角。沙合莫村“火把节”吸引八方游客
  沙合莫村是凉山“火把节”之乡,2009年,该村成为全国“彝区三房危房改造”示范村。
  沙合莫新村集中安置了40户彝族村民,配置了98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彝族鼓主题牌坊屹立于广场正门,周边挺立的8根石柱雕刻着彝族图腾。
  “广场除了供村民跳坝坝舞,还用来办节会。”五道箐乡党委书记吉比莫比扎说,几乎与“三房改造”项目同时启动,乡里开始举办“火把节”、“彝历年”,村民将自己的四方桌搬到广场摆“千人坨坨宴”,吸引八方游客。她提供了一组数据:近30户人家兴建彝家乐,节庆期间每家收入5000-10000元。大堰沟村小别墅掩映在苹果林中
  盐源县,西南最大的苹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最大、产量 的要数县城东南的卫城镇大堰沟村——全村3022人,全靠种苹果吃饭、发财。
  如今的大堰沟村,漫山遍野是苹果林,新村点缀其间,村民真正实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种苹果的村民都富起来了。”村支书李发太说,2010年,村里干部群众自发建新农村。如今,50户村民已住进新居,除政府投入300多万元建基础设施外,86.4%的工程资金由村民自掏腰包。
  同行的盐源县农办主任张棋明讲,产业发展促新村建设,产业和新村互动相融,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
  本版稿件由华西都市报记者梁波徐湘东李庆唐爽程渝采写摄影张磊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