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楼道堆物不仅违法,还可能遭受处罚。于是,有些老人便将废品转移至家中,并以“私有财产”“个人物品”“勿闯私宅”等理由拒绝清理。这让对居民家中没有执法权的消防部门屡屡遭遇“闭门羹”。
帮助居民清理家中杂物时,消防部门常常遭拒。
朱乐说,如果居民在自己家中囤积废品杂物,产生环境污染或者安全隐患,影响周围邻居的正常生活、休息等情形,其他业主可要求其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然而,通过其他业主或物业打官司,来达到搬走“垃圾山”的目的,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并非一件易事。
探因
囤物背后是一种情感寄托
“在心理医学诊断中,有一种疾病叫作囤积障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谢稚鹃介绍,这是一种以持续地难以丢弃物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不顾物品的实际价值如何,而将其积攒在自己居住的地方,造成生活区域杂乱不堪,患者因此感到痛苦,但却无法控制。
研究发现,囤积障碍,独居者常见。
谢稚鹃说,囤积障碍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有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患者近亲属可能有类似的问题。还有生活环境的因素,比如患者在生活中经历了非常大的负面事件,用囤物来回避心理创伤。此外,还与患者本人的性格相关。目前囤积障碍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或者两者综合,治疗效果有限,且因人而异。”
囤积障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效果有限。
反复上门
柔性劝导打开心扉
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一些街乡、社区和消防部门工作人员采取的正是“反复上门,柔性劝导”的工作方法。
伍勇为李明兰老人带来“逃生灭火四件套”。
在李明兰老人家门口,防火监督员伍勇和老人进行了推心置腹地聊天,从自己的当兵经历到家庭故乡,通过深入交流慢慢赢得老人信任,“我给您带来了‘逃生灭火四件套’,乡里还给您买了50多个储物箱,废品咱们清走,个人物品用箱子给您装起来,不然家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目前,李明兰老人家中已整理干净,房屋内和楼道也做了全方位清洗和消毒。
清理之后的李明兰老人家。
记者手记:
如何预防,更值得思考
囤积在老人家中的“垃圾山”能搬走吗?
拾荒囤物老人的生活习惯、情感需求和生命安全孰轻孰重,答案似乎很明显。
采访中,记者很认同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员顾涛的一句话,“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和情感需求,但安全底线不容突破。”
然而,回到现实,解决拾荒囤物问题却往往陷入两难境地,搬走一座座“垃圾山“,需要各方的耐心和恒心。
谢稚鹃建议,相关部门在关注关爱独居老人时,可以将对囤积障碍的干预前移。如果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陪伴,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所以,废品杂物虽然清理干净了,如何预防此类问题,才是更值得思考的课题。不要等到积重难返,老人心中和家里的“垃圾山”已难以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