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东莞市以改革创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2013-11-06 12:37  顾联网整理

  日前,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2013年第10期《全面深化改革》栏目,刊登了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的署名文章——《以改革创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文章全面、深入介绍了近年来东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成效和经验。

  农村改革发展历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坚持走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迅速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东莞模式”。但是,随着内外因素的变化,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逐渐显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近年来,东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出台实施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1+5”系列政策,努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农村集体经济是东莞改革开放成就的生动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立足实际,抢抓发展机遇,实行市镇村组几个轮子一起转,调动各级积极性,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成为诠释“东莞模式”的有力注解,成为反映东莞市改革开放成就的靓丽名片。

  一是特殊的规模总量。截至2012年底,东莞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1263.1亿元,约占全省同级集体总资产的1/3;净资产998.2亿元,约占全省同级集体净资产的40%。村组两级总收入155亿元,纯收入85.3亿元,村均分别达2789万元、1535万元。村组两级净资产超过1亿元的村有302个,占全市总村数的54.3%;村组两级纯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村有256个,占全市总村数的46%。

  二是特殊的发展模式。1978年底,东莞兴办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掀开了农村集体在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无市场的情况下,利用旧祠堂、仓库等作简易厂房,引进外资开办来料加工厂,发展集体经济的序幕。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农村集体逐步走上一条开发土地,修建厂房,兴办“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分享工业利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路子。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经济逐步从市场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发展资源性物业和收益相对稳定的行业,进一步做大物业租赁经济。通过这种“出让土地、建厂收租、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农村集体不仅获得租金、管理费等直接收入,而且借助人口扩张、消费增加和土地升值获得大量间接收益。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