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艺的主人马文彪先生,是一个收藏爱好者,但他总有一些外面见不到的“老玩艺”,让人惊喜。
在寸土寸金的皇城根脚下,五四大街的西边有一家老玩艺紫金文化交流中心,近日记者访到它的主人——马文彪先生。那日,屋内炉香静逐游丝转,主人与我啜茗议古论今,竟而忘时,不知日之夕矣。有诗为证:古珍艺玩存斗室,净手焚香茶双盏。葡萄紫盘斗彩碗,琉璃桌前话古玩。
相伴四十载的老什物
曾经从事过多种行业的马文彪已年近五旬。说到他与古玩的缘分还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
幼年时,他曾被位于北京花市的老宅里陈放一些艺术品所打动。从那时起,一些残破的艺术品便一直跟随他,如今算起来也有四十年的光景了。而今记者看到的一件清康熙皇帝万岁炉,以及另一件清五彩墨盒,便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
有人说,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应在马文彪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上小学以后,几个伙伴来家里玩,见他屋里陈设的各种玩艺,便好奇地问:“这个像罐子的瓷器是做什么用的?那个又是装什么东西的?为什么是方形的?”大家东一句西一句的提问,激发了他学习、探究古玩知识之心。
至今他仍觉得发掘古人艺术品中的美是一种责任,现代人不仅要发现它的美,更要发扬它,埋没古人的艺术则是在犯罪。在数十年的古玩收藏中,他选择器物的标准都是从艺术性和美的角度出发。一件器物要了解它美在哪里,若只在意它价值几何,便遗失了器物本身带给人的“悟”。他告诉记者,“只要这件东西在我手上,我就要竭力地发现它的美,研究它背后的故事。否则,我便不配拥有它。”
听到此处,我便肃然起敬,便不再觉得那些留有历史痕迹的古玩只有供人清玩的功能,其中还蕴含着历史文化的传承。
一件皇帝万岁炉
“我给你讲讲这件皇帝万岁炉吧!”马文彪啜了一口茶,指着那件绘有两条行龙的青花瓷炉说,“它上过中央二套《一槌定音》艺术品投资栏目,如今已是一件小名器了。至今我仍记得故宫博物院专家为它做鉴定时,脸上所流露出的珍爱之情。正是因为它的美,故而受到不少人的关注。”
看过瓷器后,觉得它最醒目的地方莫过于正面的“皇帝万岁万万岁”这七个大字,两旁各绘一条龙睛游动、腾云驾雾的苍莽又不失祥和的龙纹。背面有一题记款为:“顺天府通州信士赵承荣喜祝关帝老爷座前炉瓶一副永远供奉,康熙九年桂月吉日。”
接着马文彪便向记者讲起了它的妙处。它是一件庙堂礼器,烧制于康熙九年,较清朝建立官窑制早了十几年。曾有人说“我华之瓷以康熙为最”,马文彪告诉记者,他认为“康熙之瓷以此器为妙”。原因就在于,清早期瓷炉上的龙未受官窑的束缚。当时工匠在胎体上作画时自由洒脱,挥墨自如,龙不仅是威严的,更难得的是它表现出了游龙与人嬉戏的祥和之感。而画龙贵在点睛,这两条龙的眼睛更妙,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它似乎都在注视着你。它给人的感觉,不是画在瓷器上,而是活脱脱的飞龙在天,充满祥和之气。“我们可以体味一下:当时此炉供奉在关帝座前,众信士们在香烟缭绕中,望着高高在上的皇帝万岁炉,那对威严中带着仁爱、祥和的行龙带给人的感觉。”
虽然这件皇帝万岁炉不是今人宁掷千金也要追求的官窑,却是一件有艺术价值的民窑。马文彪反对那些只重官窑却看不起民窑的观点。他觉得艺术的发展脉络应是“先民间,后皇宫”。即便是宫廷画师,也是画出了名气才被征召到皇宫中作画的。因此,我们看待古物时,不能因为它是民窑就不加以重视,这是不正确的做法。目前我们处于新时代,老东西会越来越少,“我觉得只要是有艺术性的老物件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这件瓷器伴随马文彪有四十年之久,他并不指望它能卖出多高的价钱,而希望它最终的归宿是地方博物馆,这样就有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它的美,了解它背后的历史。
随时发现身边的美
在整个访谈中,“从艺术性出发”是马文彪强调次数最多的字眼。他告诉记者,有很多真东西,或多或少都有历史岁月的残迹。这件皇帝万岁炉也是一件残器,它遗失了三足两翅(朝天翅),但这并不妨碍它的艺术性。在收藏古物的时候,有很多人宁愿花大价钱买一件整器,马文彪建议不如买一件有艺术性的藏品。
以前的收藏讲究“真精新”, 其实符合“真精新”这一标准的古物太少了,民间保存能力的确不如故宫博物院,但并不代表民间的艺术品就稀少。我们倒不如将“真精新”的标准改为“艺精稀”,即以艺术为基础,以精致为目的,以稀有为判断依据。只有随时发现身边的美,这样的收藏才有意义。
此外,有很多时候,大家对辨别器物在新旧的问题上多有困惑。马文彪告诉记者,既要懂得研究老的东西,包括它的形、神、气;同时也要了解新的东西。研古知新,才能有助于我们正确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及艺术价值。
很多人玩古玩都吃过亏,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没见过老器物只见过新器物,一看见超出自己想象的范围便觉得是老东西;还有一种情况是只见过老器物,没看见新器物,一看见接近老的风格就认为是老的东西。这使得我们在新旧的把握上产生了一些偏差,其实这也是人的认知在不断修正的一种正常现象。
但是在收藏古玩时,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尺度,即有艺术性的器物讲究的是“形、神、气。”所谓“形正则神来,神在则气升。”有时候一件器物很吸引人,就是因为它的形正,它的神韵就铸在器形之中,包括它身上所散发的文化气息。观赏之后,使我们产生一种“浩然正气”——这是一种感悟的升华。此时,这件器物所传达的信息才相对完整了。因此,我们在欣赏器物时,要从艺术角度出发,才能体悟器物带给我们的“浩然之气”。
还有一味遗憾
马文彪告诉记者,他是看着一张宋代瓷器的图片长大的,那件瓷器现今保存在日本的国家博物馆中。它得器形很正,让人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的感觉。他表示,宋朝有很多美妙之器物都能达到这种程度,宋代的器物是今后值得关注的方向。
上文曾提到,器物讲究“形神气”,老窑(明以前的陶瓷)更是如此,更能体现出美的形质和韵律感。明清的瓷器则过于繁缛、淫巧,远不及宋代的器物。后者更加突出文人治国、礼贤下士的感觉。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文人化的美也达到 点。这一点从宋代的书画,绘画上就可以看出来。同样宋代的瓷器也达到高峰,五大名窑也好,六大窑系也罢,都不是以外在的绘画取胜,而是以内在的气质取胜,在器形,釉色等方面均有极高的成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