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盛宴"过后四追问:诺贝尔奖能改变中国文学吗(2)

2012-12-20 11:38  川北在线综合报道

  我们可以把这种局面归咎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对文学的入侵和销蚀,新一代作家更加注重个人化体验,以“玩”的心态写作,传统作家的厚重感和责任意识在他们的作品中已难以觅得。稿费过低、生存艰难等可能也是作家不愿下功夫写作的原因,难道市场行情就是年轻作家拿不出好作品的理由吗?身为作家难道都是为市场而写?据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是64岁,那么再过二三十年,谁来扛起严肃文学大旗?韩寒?郭敬明?我们无言以对!

  一年4000部长篇小说

  你记住了几部?

  从出版数量上看,中国图书市场堪称繁荣。去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7万种,同比增长12.5%,达到历史 水平。但走进书店,畅销书架却被大量成功学、励志类、“戏说”类图书以及青春小说、网络小说等通俗作品占据,一些出版社实行“广种薄收”政策,广泛选题的同时降低图书印数,“攒”起的内容越来越“水”。出版业的表面繁荣并没有带来文学出版的进步,反过来,莫言获得诺奖则成了出版商的大喜事,各种版本的莫言作品和“全集”开足马力加印,其收藏价值明显高于阅读需要。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发布的2012年《文学蓝皮书》,2011年,国内长篇小说的年出版总量在4000部以上。蓝皮书指出,文学阅读浅俗化,是近年来呈现的一个严重问题。蓝皮书主编白烨表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互动越来越密切,还与传媒互相借力,使文学的综合性、复杂性比过去更明显,文学越来越不单纯。

  几十年间小说数量已有了10倍的增长,文学价值是否得到提升?言情、玄幻、官场、职场等类型小说长期占据销量榜前列,作为主体受众的年轻人纷纷追捧偶像作家和网络写手,电视剧、游戏也越来越多地与文学结盟,4000部小说背后,是一片掺杂着利益和娱乐的喧嚣乱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接连再版的书没有几部。已故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曾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存在二十、三十甚至五十年”,我们的当代作家谁有这种自信,或者谁还有这种期待?

  每年人均读4.3本书

  文学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现在文化多元化,每个人可以很方便地把时间消磨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要求所有的人都来看我们的文学,那样电影导演、音乐家不都没饭吃了,就饿坏了。”莫言的话,宽容之外带着些许无奈。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阅读数量仅为4.3本书,而法国是20本,日本和以色列则分别达到了40本和60本,诺贝尔的祖国瑞典这个数字更达到惊人的67本。面对这个令人尴尬的数据,我们只能以国人生存压力大为理由来搪塞。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找不到阅读的乐趣,当代文学的受众和影响力都在萎缩。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