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龚静:今天我们怎么写散文?

2013-01-26 12:54  川北在线综合

   一

  以我孤陋的视野,上海市作协专门就散文开论坛还是比较少,更多的是小说作品的研讨。每年的上海文学年鉴中也比较少提及散文的创作情况。但,散文却是每天在全国的报纸杂志上刊发着。长长短短都有。这个其实是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报刊上的散文评论真正比较从散文文体内部着手来分析讨论的,其实还是不多。

  最近几年在复旦大学给MFA创意写作专业的研究生讲散文写作实践和散文经典细读,学生大多是85后、90后,也有工作几年后再来读书的30岁甚至30多岁的,几个学期下来对年轻人的写作情形也有一些认识和体会。我一直觉得写作无法教,但可以讨论,经由课堂这个平台分享各自的生命经验和审美体悟,通过写作来梳理感觉/思考/感悟/审美。有学生觉得这个过程很享受,一个学期下来或多或少都有收获。有的学生在写作实践课程结束后说,体会到写散文是和平时写博客日志不一样的,不能什么都写,像流水账一样,要有所选择,要懂得留白,要有文学性,等等。这个学生到课程结束时的文章比一开始写得好多了,懂得剪裁,懂得叙述时的节奏,和结构上的一些安排。也有一个发表过小说的学生说对散文的概念一直比较模糊,是可以虚构吗?还是不可以?他可能是非虚构的文字写得多些,在散文中比较擅长用非虚构的一些叙事方法,写人物比较好。我跟他们分享我的经验和体悟,散文当然首先是要真情实感的,虚构和非虚构,这个部分也是有过讨论,有些情节有适当的虚构,比如一些情景还原(通常在以历史为主题的文章中比较多些),但你的体悟、你的情感表达必然是要真诚的。其实散文和小说也是可以打通的,这个方面已故作家汪曾祺先生有过非常出色的实践,如他的《陈小手》,一千多字,风俗、人性、人物、历史场景都有了。读起来就觉得是读着一篇起伏跌宕的好文。其实,汪先生是一直致力于打通小说和散文的。

  我个人比较推崇“文章”这个概念,中国文学中一直有“文章学”的传统,其实写出好的文章就可以了。书信、论文、报告,甚至说明文,写人记事论学问,扎实的内容(细节)之外拥有作者的生命性情情致,都是好的散文。刘绪源先生在《解读周作人》一书中提到周作人的“余情”观,说到拥有了作者的情致,那么即使一篇说明文,也是可以写成一篇非常好的佳作的。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中说,现在不少散文杂志登的散文不外乎故乡、父母亲、风景等,好像是说散文作者们还在原地打转转,面对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没有写出有质感的文字,我想或许确实有很多文章写这些内容,好比不少小说总要写写婚外恋一样,这个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同样的题材能写出新意,写出自己的特色。比如从风景里看出历史,也看出环保,看出经济和环境的冲突,看出发展观念的复杂性,看出人面对风景时的态度。所以个人以为还是怎么写的问题。而怎么写,其实也和作者主体有关,作者参与观察思考所处的社会时代生活的深度、广度、延展度的多少,不仅决定了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即便是千古不变的题材,也因此而决定了可以写出有意思的角度来的。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