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后现代主义会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么?(5)

2013-02-02 23:19  川北在线编辑部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相遇,由此导致的结果是,170多年来中国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即从一个延续了三千年的农业文明国家“拼尽全力”向一个现代工商金融国家转变。这一过程相当于西方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而中国至今尚未完成此一社会转型。

  1840年至今,170多年来,期间发生的所有事件,存在的所有历史人物,无论其个人主观意愿是什么,客观上都参与了,或不同程度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国当下仍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艰难跋涉。按照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观点,170多年中国发生的所有的事都是为了推动中国在经济上可以进行“数目字管理”。

  简单地说,“向现代转变”是中国自1840以来无可选择的方向。

  2,历史的“U型”转弯

  春秋时期鲁国开始对农业开始收税,秦汉以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基本成型。至1840年之前两千多年来,无论朝代更替与外族入侵,中国始终在传统农业文明的秩序中延续。它有着自身独特的逻辑、秩序和结构。其运行方式和历史的惯性两千多年来基本保持着,从未被打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与西方迎头相遇(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生产力的水平上无法抗衡),一击之下激起无数历史的“碎片”。中国两三千年来历史移动的巨大的惯性受到了从未遇到的阻遏。身在历史之中的李鸿章清醒地指出,中国所遭遇的变化与历史上任何一次朝代更迭或历史嬗变都不同,它带来的是中国“三千年前所未有之大变革”。

  遭遇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灭亡——如李大钊所说,东西方两种文明(“静”和“动”)的相遇,必以一方的破碎为代价;要么转变——即从一个传统农业文明的国家转向一个现代工商金融国家。

  中国选择了后者,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巨大的“U型”转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商社会在许多方面的特性都几乎截然相反,这意味着中国需要从其历史运动的巨大惯性中摆脱出来,在与西方/现代突然迎头相撞之后,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突然调转方向,向着一个几乎完全相反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原有的结构被打碎、重组。无数的碎片,在巨大的历史转向中被抛离轨道。这是一个完全“脱胎换骨”的过程。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