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尽孝从现在做起"

2012-10-25 21:35  川北在线整理

  学者于建嵘在微博上“晒”出与81岁老母亲的合影,短短半天就收到上千网友贴照回应。更有意思的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10月20日发起“我与父母合个影”活动,联合北京、上海、南京和成都等地政府微博,号召网友上传与父母合影,引起强烈反响。就上海为例,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王开照相馆6楼的“和乐馆”,重阳节前后生意兴隆,不少年轻人带着父母,或三口之家,或三代同堂,以父母为主角拍下“全家福”,还有海外学子特意抽暇回家陪父母合影留念。近日在微博上可以看到网友尤其是年轻人正在热议“与父母合影”这一话题。我也絮叨几句,权当续貂。

  就以我个人经历和家庭境况来说——

  我有一位“80后”的女儿。记得她一出世,我们就逐月给她照相,还搞了一本厚厚的相册,按序排列,空隙处密密麻麻地写上她的情形,诸如第一次打针,第一次“讲话”,第一次守岁,等等。这本相册至今还保留着。后来,女儿出国留学,几年后又卜居巴黎,每次回国探亲,总不忘与父母合个影,真是“张张合影见证殷殷亲情”!自不待言,从合影的几率看,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与其合影的多,而孩子长大了,尤其是成家立业,忙于工作,忙于家务,日渐疏离父母,和父母的合影自然也少了。可以毫不夸饰地说:每个家庭几乎都能拿出一些父母带着自己孩子的合影,但不少年轻人的家庭却拿不出自己与年迈父母的合影。恰如网友“小颖xyz”所说:“跟父母的合影这么少,突然觉得对父母有太多的亏欠和愧疚”。

  其实,“对父母有太多的亏欠和愧疚”的,并不仅仅是与父母的合影少了。稍微留意一下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年轻人对父母的亏欠和愧疚屡有所见,如:有多少年轻人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并为其祝寿?(有的连父母的年纪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多少年轻人在重阳节去看望父母?有多少年轻人是陪着父母过了大年夜、吃了年夜饭?有多少年轻人知道父母患有哪些慢性病?有多少年轻人曾经陪同父母外出旅游?当然,现实生活中孝子孝女并不乏见,但从一代人的比例而言,微乎其微。

  《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养育成人,子女有责任和义务孝敬和赡养他们。孔子曾将“孝”分为“无违”(即孝顺)、“能养”(即孝养,供养父母)、“敬”(即孝敬)。这位大儒所说的“孝”有这么两层含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何谓“生,事之以礼”?按我的解读,它既是指物质上的赡养,更是指精神上的赡养。后者可以排除老年父母的寂寞感、孤独感,让其精神生活更为充实、有意义。对那些不再是社会大舞台和家庭小舞台主角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晚辈最大的“礼”。近年来,有些省份在制定老年人权益保护条例时将“精神赡养”列入法律层面,实属必要。记得梭罗说过:“失去家庭温情的人是世界上最悲惨者。”如今的年迈父母,多有经济生活的保障,缺失的是子女从精神方面的关心、慰藉,一旦被子女精神遗弃,身处晚暮的父母蜗居斗室,惨淡度日,悲哉也夫!

  常言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社会少不了众多的和睦的家庭,那么,和睦的家庭靠什么来维系呢?答曰:家庭伦理。而家庭伦理的核心是“父慈子孝”——代际相处、衔接、过渡的一个根本原则。东西方文化观念不同,“父慈”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各异,如西方对待成年的子女一般都“赶出”家庭,自谋生计;遗产也很少留给子女;教育方式比较宽松自由;等。而中国的父母呢,一般对孩子过于呵护,怜爱的成分多于培养的成分,独立意识常被父母的包办所掩蔽,等。尽管形态各异,效果不同,但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慈爱”中成长则是揆一的。同样,“子孝”也是没有国界的,不孝的子女都会受到社会的侧目、嗤鼻。戏剧大师易卜生文学成就卓然,闻名全球,但是,不少挪威人对其人品颇有非议,其一便是当作品走红、生活富裕时,他竟然长期不与穷困的父亲联系,两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弟弟艰难地供养着潦倒的父亲,从未得到过易卜生一次帮助。其不孝而人品玷污、受人非议,自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学者于建嵘建议:漂泊在外的游子,每年制定陪伴父母的时间表,“尽孝从现在做起”。说得极是!需要补充的是:“尽孝从现在做起”的,不仅仅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也不仅仅是偶尔与父母合个影。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