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西北地区因地处高海拔地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典型的“漏斗地”,这里年均降水量849-1399毫米之间,地表蓄不住水,村民们只能靠吃“望天水”。11月27日下午,“学雷锋将军团队”在中国文明网“爱心平台”发出了“爱心传递 建爱心水窖”的倡议,发帖人是一群平均年龄70岁的老将军,他们呼吁网友能和郭明义、孙影等好人一道,传递爱心,为黔西北地区捐建“爱心水窖”,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的饮水问题。(中国文明网“爱心平台”2012年11月27)
什么是“望天水”呢?说白了就是“等着老天爷下雨”。由于缺水,“洗脸”对于黔西北的孩子们而言已经成了奢望,他们除了每天跟随大人们下山找水,就只能眼巴巴地“望天”。人们发现,为云贵地区捐建水窖的行动早在2008年4月就开始了,《深圳商报》报道,沃尔玛公司向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高仓镇捐助人民币10万元,用于帮助少数民族村建造100口小水窖,以解决当地农民生活生产用水困难。4年过去了,先后有郭明义、孙影、“学雷锋将军团队”参与募捐,并持续发出爱心倡议。然则,人们的捐助有如杯水车薪,黔西北的缺水状况依然如故,甚至于连饮用水都得不到保障。
那些为缺水地区捐献爱心、传播文明的企业、团队和个人无疑是值得尊敬的。遗憾的是这些有社会良知的企业、活雷锋和全国道德模范们毕竟力量太有限了。他们有如一直孤军,为缺水的孩子们焦虑,为捐建哪怕一个小小的水窖不停地奋战的。杯水车薪、孤军奋战对于黔西北孩子们的童年,对黔西北同胞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度日如年。这里老百姓的苦难不是以年计算的,而是用分分秒秒来记忆的。人们无法想象在中国人民已经步入总体小康十年之后,还有这样的一方土地,有这样的一些人群在“靠天等水”,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我们的社会缺乏爱心,还是地方政府缺乏责任感呢?
来自社会的爱心可以解决一家一户的困难,可以引发社会的共鸣。但像黔西北地区这种资源性缺水的地方,单纯依靠“传播文明”的方式去倡议、去号召,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政府部门不采取措施,光靠来自民间的点点爱心能根本解决缺水问题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俗话说:“救急不救穷”,黔西北的用水困难和“5.12汶川大地震”不同,人们为地震灾区捐款、献爱心,那只是救急。况且国家的扶贫政策提倡的是“开发式”扶贫,水是生命之源,远水解不了近渴,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想办法修水窖,而不是坐等爱心捐助。在这件事上,与其说社会“缺德”,不如说政府部门“失职”更贴切。
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既定目标。那么,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望天水”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决不允许的。可是我们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难道非要引起中央重视,国家领导人亲自过问,地方政府才想起来应该有所作为吗?解决地方资源性缺水的问题,要么移民搬迁,要么改造地质结构,要么修建引水工程,这需要地方政府部门拿出方案,向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求援,要打报告、请专家、搞勘测、开论证会、采取得力措施。所以,地方政府负责人心里一定要始终装着老百姓,关心群众疾苦,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和政绩观,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强烈的事业心与使命感,真正做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变“望天水”为“惠民水”,把解决民生问题视为履行职责的“自留地”,而不能单纯当成呼唤爱心的“试验田”。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