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领导居住地不在新都的,即日起在工作日原则上要住在新都;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居住地不在当地的,即日起在工作日原则上要住在当地”,新都区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基层大走访,以“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实际行动摒弃“走读”思想、“走读”行为。(四川日报网 12月25日)
成都市紧密联系当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的实际行动摒弃“走读”思想、“走读”行为,将“走读”的时间用来“走基层”。活动以来,1300多名县处级干部、1.1万多名县处级以下县乡干部下村入户,累计走访群众近15万人。
干部“走读”在全国各地都存在,不管是乡镇干部,即便是县机关干部也是如此,“做官像候鸟,总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乡镇干部晚上回县城,县城干部晚上回市区,群众办事找不到人影了,有了事情也不能处理了。干部“走读”现象的存在,走丢了民情,走失了为民服务的责任,让干部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官僚主义,更有甚者,公车接送,造成行政成本增加和腐败。
成都市治理干部“走读”现象,是在实践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转变干部作风,回应了群众的期待。干部不当走读生了,多余的时间拿来干什么?下基层,解难题,惠民生。领导干部纷纷带头开展基层大走访,把 “走读”时间变为深入群众访民情时段,挤压“走读”的生存空间。这样的务实之举,这样的作风转变,也得到群众的肯定和认可。
然而,要真正改变干部“走读”现象,就不能是眼下的一阵风,而是要着眼于“常”字,在常态化上下工夫。既要借助当前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和“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的有利契机,狠刹歪风、整肃纪律,责任到人,也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将干部“走读”变为“走基层”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形成一种作风常态。只用用制度管人管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走读”带来的各种问题,否则就有沦为一阵风,作作秀的危险。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