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干尸男童”事件的沉痛教训值得反思

2015-07-05 22:31  川北在线原创 禁止转载
      文/刘星
 
  京华时报讯(记者郑羽佳)自4月28日,信阳市救助站“救助男童死亡”、“干尸男童”等信息被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关注,但有关赔偿问题,却迟迟没有公布。近日,经过双方律师反复沟通协商,就善后事宜达成一致。家属表示接受处理结果,王志强的尸体已于7月1日上午火化安葬。(人民网2015年7月5日)
点击图片看大图
  河南“干尸男童”事件中18人被追责,倍受关注的赔偿问题总算有了结果,“干尸男童”被火化安葬。事件发展至此似乎该画上句号,可一个用生命换来的教训是深刻沉痛的,值得政府各级官员警醒和反思。
 
  回想河南“干尸男童”事件当初,当我们看到健壮的90斤落到形同“干尸”的30斤的下场,都心如刀绞,作为“干尸男童”的亲人,该怎样承受这样的沉痛的打击。可面对家属的绝望和公众的质疑,一些部门负责人都急切地辩解却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如果能够撇清责任,孩子没有受到虐待,为什么关键时候那监控视频就坏了?家属到派出所报了案,为什么没能等回孩子的信息?救助站接男孩后为什么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寻亲公告登记及托养治疗?相关人员没有失职,又怎么会有18人被追责,又怎么会有后续的赔偿?
 
  笔者认为,是一些单位工作人员的麻木失职及救助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河南“干尸男童”事件的悲剧。社会流浪乞讨人员是弱势群体,是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来解决,也拷问着国家的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制度,解决不好就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我们不能说全部该由国家来救助,可应该由国家政府来主导,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下,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弱势群体能有尊严的活着,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持好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正常秩序。只有这样,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文/刘星)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