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旅游的升温,游客中的各类不文明行为也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曲阜孔府600年的古墙就成了“签名册”,院内房墙多为古老的青砖砌垒,远远观望十分庄严肃穆,然而靠近院墙便能清晰看到青砖上爬满刻字,成片的涂抹刻画非常扎眼。“74年12月25日李”“田连生”“薛城五位到留”……内宅门东侧的一处院墙,青砖上刻满了游人的名字,有的还刻下确切日期。(《腾讯网》11月4日)
2013年5月24日晚,网友“空游无依”在新浪微博发表了一篇博文,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空游无依”表示,这是他“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微博发出后,引起舆论轩然大波。至5月25日晚11点,评论已达11000多条,转发达到83000多条,网上的相关评论则达数十万条,而主题词就是中国游客的“文明素质”以及不爱护旅游资源。5月25日,丁锦昊的父母主动站出来发声,为孩子的行为道歉,同时恳请得到改正的机会。
其实,“丁锦昊”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在很多旅游景点,“到此一游”的刻画随处可见。不仅如此,前段时间的中秋小长假和国庆黄金周,国内很多景点在游客离去之后,到处都躺满了垃圾;旅途中,游客随地吐痰、乱丢烟蒂等行为也屡禁不止。
喜欢每到一地,信手写上俩字以此纪念,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而让黄鹤楼名扬天下的唐代诗人崔颢的名作《黄鹤楼》,就是很典型的一例。这样的传统是好是坏我们姑且不论,但毫无疑问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大概也是今天很多中国人喜欢在旅游景点“涂鸦”的重要原因。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点的转变,在历史遗迹上刻字刻下的并不是历史,而是满墙的伤痕。
当太多的游客学习崔颢、李白等人题诗、题词,而其才情又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让题写的文字为这些景点增加诗情画意甚至成为新的人文景观的时候,委实是有可能让黄鹤楼之类的地方“满目疮痍”的。对于游客的涂鸦之举,简单的禁止未必能够真正有效,并且容易引发游客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所以,采取设置“电子涂鸦墙”,重在“疏”而非“堵”的做法,则有可能取得双赢的效果:在让景区变得整洁的同时,也满足了游客的纪念欲与表现欲。
这样的思路,是不是也可以用在景区管理的其它方面?比如说,景区的垃圾管理,简单地规定不允许随地乱扔,违反规定者予以罚款之类的做法,是不是可以代之以更为合理的可以方便游客处理垃圾的垃圾箱的设置?当然,就“电子涂鸦墙”的设置来说,似乎也还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可以考虑将游客们的涂鸦同时放到景区网站上并长期保存,方便游客们日后查询并作 纪念。
[责任编辑: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