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专列”号准了便民服务的“脉”
4月19日一大早,家住何三家的张大爷就带上孙子,坐上4252次列车,去南票亲戚家串门。“20多分钟就能到亲戚家,唠唠嗑,中午吃顿饭,下午再坐这趟车回家,方便!这趟车自打有,我坐了40年!以前是带着儿子坐,现在带着孙子坐。而且票价一直是一块五!”(人民日报 5月8日)
看过病都知道,医生要“望、闻、问、切”找准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就像这绿皮的小火车,眼看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却在东北的城乡大放异彩。这正是号准了人民的需求,下对了“药”。
曾几何时,人们“吐槽”铁路,从购票到服务要一直黑到体无完肤才肯罢休,似乎彼时的铁路一无是处。也正是因为铁路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举重轻重地位,有时候我们甚至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火车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况且现实生活中铁路确实给了我们许多下口之处,在“不吐不快”的心里驱使下,自然要去掰扯一下才痛快。而且“铁老大”总是给我们一种“高高在上”的错觉,似乎在向我们叫嚣“爱坐不坐”,在“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情况下,旅客自然不会说好。这样纵然逃不了“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是旅客过一把嘴瘾,才在心理上找到一点安慰。
其实,并非笔者要为铁路正名,节假日的旅游专列,春忙时分的春耕专列,以及夜行高铁,再加上这次的“百姓专列”,这都是因地制宜,迎合了老百姓的需求。不仅仅于此,曾经沉默寡言的“铁老大”也不再墨守成规,不再像待字闺中羞答答的姑娘,网站、微信、微博玩的不亦乐乎。也不再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也审时度势,走进市场。毋庸置疑,高铁服务,确实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不一样。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高铁的开通,我们今后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人民铁路为人民,就是要号准便民的“脉络”。这就需要铁路抱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多听一听民意,服务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更加接地气,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张大爷”真切的享受到铁路改革所带来便利。(赵鹏)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