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催婚季”到了 你准备好了吗?

2019-01-30 14:06  川北在线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曾发布《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其中显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催婚;25至35岁的单身族压力最大,86%的受访者被催婚,女性比男性高6%。(钱江晚报 1.30)
 
  临近春节,除了“春运”,“催婚”也成了热搜的常客,面对亲戚好友“婚否?婚否?”的“亲切”问候,很多未婚的年轻人纷纷表示,“每逢佳节倍感焦虑”、“有家‘不敢’回”。为了应对花式催婚,有人特意申请春节加班,“租友过年”市场也日益火爆,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绞尽脑汁地奇葩举动成了网友们的欢乐源泉。
 
  “催”体现了中国式家长的担忧。俗话说,“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相信每个催婚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真正走向成熟,子女到了适婚年龄还无心结婚,而别人家的孩子已结婚生子,这一对比更增添了几分焦虑。面对催婚,年轻人普遍表示,除了保持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实在想不出该如何应对这种“甜蜜的负担”。
 
  “逃”体现了年轻人婚姻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晚婚或不婚族的队伍日益壮大,年轻人的婚姻观有了很大转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经济和精神更加独立,对婚姻的需求度下降,主动选择单身的适龄人士也逐年增多,独身晚婚不婚观念盛行,相比父辈的那种快节奏婚姻,他们更倾向于相信缘分,一生只为找到那个对的人。
 
  “被迫单身”是年轻人不婚的要因。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社交圈子窄,一些年轻人很难碰到自己心仪的另一半。当下婚姻也奉行“市场经济规则”,“门当户对”“择优录取”风气盛行,同时结婚成本增长了数千倍,“婚不起”渐渐成为年轻人的共同感受,而婚后的育儿经费更是一个无底洞,这一笔笔费用无疑增加了年轻人对婚姻的恐惧。
 
  “催婚”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需要父母、子女、社会三方共同努力、 对症下药。尊重和理解是爱的基础,临近年关,父母对子女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催促,年轻人对父母多一些体谅少一些抱怨,顺气自然在主动沟通中消除父母的担忧、减轻子女的压力。面对年轻人的催婚焦虑,相关部门不妨拿出一些跟进措施和保障手段,完善婚育保障制度,减轻年轻人“婚不起”的压力,把婚嫁视为“大事”,政府“做媒”协助主办相亲活动为年轻人“牵线搭桥”。希望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让“催婚”不再成为每个家庭的“年终大戏”。(苏月莹)
[责任编辑: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