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不要“烧毁”孩子的梦想

2021-08-02 13:41  川北在线
  又到一年录取季,许多学生与家长,都在盼望着邮递员打来的电话,在约好的地方,签收那张令人激动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在这样一个季节,看到汤晓艳的故事,疼痛感会更强烈一些。汤晓艳今年43岁,是西安工程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她的父亲去世前曾三次亲手烧毁了她的录取通知书。据汤晓艳介绍,这是因为她的父亲生前觉得女孩子读书是浪费时间,不同意她上学。
 
  在丈夫的支持下,40岁的汤晓艳终于通过高考圆了大学梦。不知道如果她的父亲仍然在世,又会怎么看?
 
  农民出身、女孩上学无用、家境贫寒、观念局限……这些熟悉的因素,如此集中地包围着汤晓艳的命运,在尝试制造着某种“合理性”,但这依然无法解释“焚烧”这个举止的全部含义。在以往类似的故事里,我们还见过有些家长把录取通知书藏起来或者撕掉,但“焚烧”包含了更多的决绝与残忍,甚至形容为“暴力”也不过分。
 
  而父母与子女只能用暴力方式“沟通”,恰好是过去中国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多年之前,许多禁锢着人们头脑的想法在中国家庭内部顽固地伸展着。今天,虽然像焚烧或撕毁子女录取通知书这样的极端例子,不太可能会出现了,但在暴力干扰子女的梦想与选择方面,不排除仍有个别父母,“残忍”地亲手毁掉孩子的未来。
 
  为了遮掩自私,这些父母会自认为了解子女,会觉得自己给子女设计的前程更实用。是的,在有些父母看来,实用主义无时无刻不在他们的大脑里萦绕。汤晓艳的父亲觉得女儿放弃上大学而选择工作或嫁人才是实用的,有些父母是否也觉得,诸如“梦想”这样的关键词,基本上是无用的东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毕业后,追求点实际的,才算是正常?
 
  相比于“有用”的梦想,“无用”的梦想也有许多,比如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进行短期看不到利益的发明创造,专注于内心的丰富等等。父母能不能和子女谈谈“无用”的梦想,决定了两代人之间是否拥有一个开放、平等、彼此尊重的中间地带。
 
  时代毕竟进步了,有些老的观念也该改一改了。当年的少女汤晓艳,一转眼已经到了中年;当年的70后80后甚至是90后,也已经纷纷为人父母。我们该怎么对待孩子,怎么对待他们看上去有些“狂妄”“幼稚”的目标?我们也不一定能理解孩子们的想法,但至少,可以细心呵护,给他们的梦想多一点阳光和养分,让他们和我们一起长大、变老。赵婧同
[责任编辑: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