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十万人围观的封口贴,差点捂死孩子 张嘴睡觉真不一定是口呼吸!
自从“口呼吸”这个词语被家长熟知之后,很多家长都开始焦虑起来:‘“我家娃晚上睡觉也是张着嘴,是不是口呼吸?”
还有的家长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在网上购买各种“口呼吸贴”,给孩子用起来。
但家长们没有仔细想过,你睡觉的时候,给你的嘴上贴一块胶布粘住嘴,你难不难受?对孩子来说,这已经不止是难受的范围,还存在窒息的风险。
所以,孩子张嘴呼吸,家长要先判断的是,孩子到底是不是口呼吸,因为张嘴睡觉≠口呼吸。
一、什么是口呼吸
从字面上看,口呼吸就是张开嘴巴呼吸,但其实这只是通俗的称呼,从医学角度来看,并不是单纯关注“张嘴”,而是判断是否属于“鼻腔通气不足”。
我们先来看一下正常呼吸下的气流情况。鼻子吸气时,空气由前鼻孔进入鼻腔,流经鼻中隔与鼻甲间的鼻通道,再从鼻孔通过鼻咽,而后流入喉、气管和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
在空气进入喉咙之前,鼻息经过鼻的任何地方,如果出现堵塞,身体为满足氧气供应,都会不由自主控制“张嘴”,让气体从口腔绕路到达喉咙。
比如人在剧烈运动后,或者处在氧气不足的环境中,通常会因为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而暂时通过嘴巴呼吸来满足肺活量要求。
而如果孩子在正常的供氧环境中,处于安静的睡眠状态,呼吸时气流依旧要通过口腔,且流经口腔气体超过25%~30%,这种状态的呼吸占总呼吸时间超过80%,此时才是医学意义上的“口呼吸”。
临床上还会碰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安静状态下,鼻子通气正常,但是依旧“开唇露齿”,这种正常通气的开唇露齿,大多是因为唇肌力量弱、遗传性咬合、上唇短、吃手、等造成的。
所以,如果孩子呼吸时只是张着嘴,但是没有气流经过口腔,就不能算是医学上的“口呼吸”。
二、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孩子口呼吸
这种异常呼吸一般是属于病理性原因造成,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粘膜性病因,这类是因过敏、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原因造成鼻腔黏膜肿胀,引起鼻塞不通气,包括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症状。
这也就是为什么感冒鼻塞的时候,我们总是用嘴巴呼吸了。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新冠期间出现的“水泥鼻”,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用嘴巴呼吸来弥补鼻子通气不足,睡醒的时候通常还会出现口干舌燥。
另一类是结构性病因,如腺样体肥大、因鼻中隔严重偏曲或鼻后孔狭窄/闭锁引起的先天性鼻畸形、肿瘤、创伤或异物导致的鼻腔阻塞等。
结构性病因中,孩子较为常见的是腺样体肥大,这种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形成“腺样体面容”,也就是会让孩子变丑。
而鼻子因长期通气不足会造成孩子慢性缺氧,这样就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及生长发育,这也是口呼吸对孩子智商产生影响的原因。
当然,这些说法听着很专业,一般的家长比较难判断,下面介绍几个简单的检测方法,家长可以在家里就能测试,看孩子存不存在口呼吸的情况。
03.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口呼吸
如果你已经观察到孩子睡觉时有张口的情况,你就可以趁机将孩子上下唇轻轻的捏拢,看孩子是否会因缺氧而惊醒,如果5分钟没有惊醒,那有可能是“唇肌张力不足”,这会影响口腔环境变化,可能导致龋齿、牙龈炎的发生。
如果熟睡捏唇被惊醒,那就继续做“单面镜实验”。孩子熟睡后,将单面镜对着孩子鼻子、上唇中心,观察是否有水雾出现,并用记号笔画圈标记。接着,将镜子放在同样的位置,用手轻捏住嘴唇,再观察水雾圈的大小,再次画圈标记。
比较两次圆圈的大小,如果捏住嘴唇时画的圈直径大于不捏嘴唇的,那就提示有病理性口呼吸风险。
当然,这些实验方法也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孩子的健康状态、睡眠环境的温湿度、家长使用的道具、家长操作时的误差等,不同的测量方式也都会造成一定的差异。
但是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提供参考,这样不管是看口腔科,还是耳鼻喉科,医生在问询过程中,都能提供比较清晰的辅助信息。医生也可以更好的给出评估结果,看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干预。
如果你确实发现孩子有“口呼吸的情况”,先不要焦虑着急,仔细观察孩子状态,做一些简单的测试,记录好观察和测试结果,最后去找专业的医生评估。根据自己的关注重点,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出符合自家孩子的个性化诊治方案。
[责任编辑:沫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