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在这一点上,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眼光比其他的君王要长远的多了!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不得不说,秦始皇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从那以后每朝每代,都会对长城进行修筑,以此来防御那些游牧民族。如明朝时蒙古鞑靼部经常进犯,皇帝便召集各位大臣一起讨论。朝中大臣分析如果在国内征收5万名劳工,对长城进行修复需要两个月,这时所耗费的银子也就100万两左右;如果派8万大军去征战,驱赶那些外族入侵人,光每年的粮草、运费总共要耗费将近1000万两。这一对比,结果可想而知。同时,军队的人也能在长城内部进行种植,等到收获,也可以减少来回调配粮食的成本。所以,在明朝时,那些皇帝们当然是选择修建长城,而不是出兵去征战!
热2024-11-27
热2024-11-26
热2024-11-21
热2024-11-21
热2024-11-19
热2024-11-19
热2024-11-18
热2024-11-18
热2024-11-18
热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