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成功应对两次金融危机 中国特色独树一帜

2012-08-02 22:52  四川在线

  编者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都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面对两次危机的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各个市场主体沉着应对,积极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回顾两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原因,以及政府面对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我国社会制度的体制优势,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吸收外界有益经验结合得更好。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收获了一笔宝贵财富

  本报记者 张晓峰

  虽然发生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2年已有一段时间,但它对中国2002年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在回顾2008年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我们不可回避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可以说,在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在外汇管理和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首发泰国冲击全亚洲

  1997年1月,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者开始对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5月份,投机者在货币市场大举出售泰铢,泰铢兑美元汇率开始大幅下跌。一时间,泰国国内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在太平盛世掩盖下的各种弊端一一暴露了出来。6月30日,泰国央行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悉数花光。泰国被迫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金融市场生死保卫战

  1997年10月,国际炒家首次冲击香港市场,造成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一度狂升至300%,恒生指数和期货指数下泻1000多点。10月风暴过后,又是多次小规模狙击港元,利用汇率、股市和期市之间的互动规律大肆投机,狂妄地将香港戏称为他们的“超级提款机”。据粗略统计,亚洲金融危机中,港人财富蒸发了2.2万亿港元,平均每个业主损失267万港元,负资产人数达到17万人。

  8月27日,8月份期货结算前夕,特区政府摆出决战姿态。港府一天注入约200亿港元,将恒生指数托升88点,为最后决战打下基础。28日是期货结算期限,当天双方交战场面之激烈远比前一天惊心动魄,全天成交额达到创历史纪录的790亿元港币。港府全力顶住了国际投机者空前的抛售压力,最后闭市时恒生指数为7829点,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扬了1169点,增幅达17.55%。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立即宣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货币的战斗中,香港政府已经获胜。

  三因素引爆1997年金融危机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一、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当时在全球范围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二、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三、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四、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一、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二、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方面,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方面,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三、“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中国采取一系列积极政策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由于中国实行比较谨慎的金融政策和前几年采取了的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在危机中未受到直接冲击,金融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积极政策。

  一、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的框架内并通过双边渠道,向泰国等国提供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国提供了进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

  二、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承受了巨大压力,付出了很大代价。此举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中国与有关各方协调配合,积极参与和推动地区和国际金融合作。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以制止危机蔓延、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为克服金融危机的自主选择三项主张。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