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公车试点推统一标识能否 “立竿见影”?

2013-10-22 07:02  自媒体
公车试点推统一标识能否 “立竿见影”?

     公车超标、公车私用、公车浪费……近日成为多地纪检监督部门和媒体曝光的热点。车轮腐败,被阳光“晒”脱了皮。中纪委近期也明确表示将试点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加大惩治力度。(10月21日新华网)

    此次中纪委采用曝光、公示、监控——种种“药方”对于沉疴已久的公车腐败现象,能否奏效?早些时候,就有很多地方通过媒体对公车违法现象开展重点曝光,收到很多群众力挺,通过外部监督、媒体监督,效果很是显著。

    公车乱象这一病症要彻底根治,刻不容缓,要想对公车贴标签对加强监督起到有效作用,还需配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严格购置和运行经费预算管理,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管理,严格实施使用登记和公示、配备更新等制度。采取‘零容忍’,加大督查和问责力度,这才是治本的办法。  

    公车改革的核心在于使公务车回归执行公务的本位,取消官本位注入其中的特权,而不是取消公务车。为根治公车乱象,从上到下发的有关加强公车管理的通知不少,在节日期间,针对公车私用,有的派出暗访组,日夜巡查;媒体也是一路跟踪,多次曝光,也就一时一事的效果,此现象仍然不断。此前有很多地区都曾采用给公车贴上标签的方法,将公车进行明显标识,加强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但最后还是“无疾而终”,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畸形现象。其关键在于当群众监督举报后,相关部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对其处罚处理。

    车置于阳光之下,保障了民众对公车身份的知情权,让公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落到实处。同时给公车贴上标签不能“一贴了之”,莫把“一贴灵”变成“一次性”,需要用法规制约“公车乱象”。监督电话要畅通,应及时受理群众的举报,公布处理结果,增强广大群众的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将公车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逐步降低公车保有量。同时要进一步压缩和削减公车购置与运行的预算,并将公车购置和使用情况纳入政务公开的范围。根治“公车乱象”必须配备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否则,给公车贴上标签仅仅是“隔靴搔痒”。
 
    作者:张雨竹
    稿源:川北在线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