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永失宁静:苏新平的版画心路

2013-01-29 22:09  川北在线综合

 

  十年前我在“走进草原——苏新平版画研究”一文中,将他称之为“朴素的歌手”,那是因为他以一系列蒙古民族的精神肖像揭示了一个宁静深沉的思想境界,以对蒙古民族生活状态的提练与抽象,触及到当代人的生命状态。在那个时期的作品中,寂静室内期盼亲人归来的少妇,空旷草地上沉入梦境的男人,荒凉小镇上神秘强烈的光影,都以一种真实的局部形象表现了一种陌生的心理体验,在这种超现实的“客观叙事”之后,体现出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画家对现实人生的洞察与象征性表达。

  不可否认,苏新平作品中有着个性化的对生活的观察角度,一种对社会与人生底蕴的不懈思索成为苏新平版画艺术的鲜明特征,这种对于时代生活的敏感贯穿于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是版画还是他90年代中期起着力甚勤的油画,都具有对现实的凝视与内心的冥想,作品成为人生处境的复杂暗喻和画家独处社会激流边缘的心理自述。

  纵观苏新平近十年的版画创作,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总是渗透于他的作品之中,画家关注的不是个人的悲欢沉浮,而是整个社会现实中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以及人性在时代潮流中发生的迅速变化,作品中有困惑、有反讽,但更多的是思考,这些思考的结晶往往以不同时期的系列作品来体现。1992年的《网中之羊》系列,布满画面的铁丝网作为工业时代的产品,将草原上的羊与自然分离开来,奋飞的孤雁和站立的小羊似乎表达了一种挣脱的愿望。作于同年的《顶光》系列不再以动物来暗喻人的生存,而直接以人物形象表达画家的思想,在这里画家将一位中年男性置于旷野之中,没有任何人文与地理的环境标识,一束强烈的顶光将暗处的人物突然照亮,这是对于封闭与开放、蒙昧与启蒙、方位与身份等一系列困惑现代人的问题的形象表达,犹如梦魇中个体的无助与茫然,东方式的人与环境的浑然一体在这里具有形而上的抽象意味。

  1995年的《生命之树》无疑是苏新平创作中的重要转变,画面中众多的人物高举双手,仰望天空,原有的个体的沉思转化为群体的呐喊,它标志着苏新平作品中的人物从抽象的命运的思考转化为现实的奋斗与争取,但这种对现实的争取仍不免带有某种盲目,因而具有了某种群体式的狂热。1998年的《同志》和《对话》系列,是画家对大众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日渐占据主流地位的思考,那些具有面具化,嘴涂口红,手持鲜花,身着中山装,微笑的男人,成为画面的主体。1996年—1999年的《欲望之海》系列作品共有30多幅,试图通过这些作品揭示出转型时期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作品将这种国民的心理状态刻划的更加鲜明入微,主体是疾速奔跑的身着都市服装的人,而在他们的脚下,正在下沉的人们伸出无数渴望的手,急云流走,时不我待,使我们想起《国际歌》中所唱的“这是最后的斗争”。作为艺术家对现实的反应,我们看到的是伸直双臂,如十字架上的基督般悲痛无奈的少女,画家本人也在没有来路和去向的天梯上伸出双手,凝视这一切。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