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诺奖效应:莫言将如何书写和被书写(2)

2013-02-08 18:40  川北在线编辑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介绍,1980年代,随着中国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改革开放时期,拉美文学这一“非西方”的、来自第三世界的、中国语境的“小语种”文学竟然掀起阅读与谈论的热潮,以“文学爆炸”和“魔幻现实主义”为中心的“拉美文学热”直接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探索与创作,尤以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所受浸染最深。

  2005年,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曾利君完成了其名为《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博士论文,其中为莫言专门写了一节。1982年,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迅速译介到中国,在中国掀起了“马尔克斯热”。莫言在阅读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杰作《百年孤独》时,一下子被征服了。莫言由此知道小说还有另一种写法,他当时的感觉,就跟马尔克斯当年第一次读到卡夫卡作品时的感觉一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在震惊敬佩、恍然大悟之余,莫言也禁不住跃跃欲试,捉笔操练起“魔幻现实主义”来。

  他在1985年推出的那批引人注目的小说如《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金发婴儿》、《枯河》、《爆炸》等作就是在马尔克斯等外国作家的影响下所写出的,其中《球状闪电》就带有马尔克斯作品的印记,为了让自己的小说看

  起来更魔幻,莫言甚至在《球状闪电》中也弄了个粘着鸟翅的怪老头,让人不禁想起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

  拉美文学对中国1980年代兴起的作家的影响还包括诺贝尔奖。“马尔克斯是第一个我国与全球同步介绍进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滕威说,对于同样是第三世界的作家,“连严肃的《读书》杂志都是以‘邻村的张老汉都富起来了,我们该怎么办’的心态来讨论的”。可以说,比照着拉美的诺贝尔奖作家,正是1980年代莫言一批作家的成长轨迹。“包括莫言在内,每写一部作品,都会有声音说这是为得诺贝尔奖写的”,滕威说。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