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诺奖效应:莫言将如何书写和被书写

2013-02-08 18:40  川北在线编辑部

   2012年12月,作家刘庆邦写了一篇文章,祝贺莫言[微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说,“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莫言获奖具有里程碑意义”。几乎同时,集美大学中文系讲师黄云霞也写了一篇名为《作为当代文学史事件的“莫言现象”》的论文,“以便为莫言创作的文学史定位确立起某种较为可靠的学理依据”。

  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无疑将被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但从谱系学的视角,当我们谈论莫言的时候,莫言从什么样的传统中走来,又将引领一个什么样的文学传统,在未来的文学经验中,莫言将如何书写和被书写?

  莫言来自20世纪新文学传统

  “莫言是八十年代之子”,2012年12月,旅美学者刘再复在《华文文学》杂志发表谈话文章中说,他认为20世纪有两次文学高潮,一次是五四时期,一次是1980年代。“1980年代出现了很多很有创造活力的作家,我觉得他们非常接近诺贝尔文学奖,例如李锐[微博]、阎连科[微博]、余华、贾平凹、韩少功[微博]、苏童、王安忆、残雪[微博]都很杰出”。

  但正是在现今获奖,令莫言备受质疑,因为文化粗鄙、道德堕落、文学边缘化,是如今这个时代被贴上的标签。

  “有人不断地使用这样的比喻——中国‘现代文学’是好的,是‘五粮液’;而‘当代文学’则是差的,是‘二锅头’,这种看起来合乎逻辑的说法实际是幼稚和昏聩的。”2012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在《文艺争鸣》杂志发表文章称。

  他认为,文学的演进有自己的规律,它与政治之间,甚至与文化思想之间存在着并不平衡的关系。汉语新文学正是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压抑、六七十年代的低谷、八十年代的开放与风云激荡的新思潮的冲击,在相对黯淡和沉闷的九十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

  在张清华看来,如果能将“当代文学不如现代文学”的心态放平,则应该承认“莫言确乎传承了中国新文学的 传统,并且还是一个发扬光大者”。“也就是说,在莫言获奖之后,如果说会衍生出一个‘重大意义’的话,那么我以为就是,它会推动改变以往我们对‘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割裂的看法,将整个新文学看成是一个真正的整体--从思想到形式、从内容到艺术、从文体到语言是一个自然发育的过程,那么莫言获奖,自然也是有了一百年历史的汉语新文学的一个成果,一个发育成熟的标志。”

  但他也认为,莫言的获奖,可以给文学的阅读和消费带来短暂的“加热”效应,但却难以扭转整个时代的文化与文学氛围。这一氛围,是作家身上的批判性与知识分子性,呈现了渐至稀薄的趋势。

  莫言获奖的副产品

  莫言所受到的文学影响,还绕不过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江健三郎曾称赞莫言的作品“是拉丁美洲文学和中国文学融合在一起的非常 的文学。”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