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却被拉美作家自己拒绝。“马尔克斯在领取诺贝尔奖的答谢词就是一篇战斗檄文,是说他的作品写的就是拉美的现实,而不是魔幻的,来反对西方以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他的作品。”滕威介绍。
1970年代开始,拉美文学已失去了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基础,在没有了政治需求后,拉美作家产出的大多是中产阶级消费主义趣味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拉美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也不是特别大了”,滕威说,“只有少数作家还在坚持当年的传统,比如2011年翻译到国内的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 的《2666》,这本小说接续了作家要有担当的传统”。
“目前翻译到国内的拉美文学作品,仍是1970年代以前的作品居多”,滕威判断,在中国,拉美文学还将掀起一股热潮,“原因包括2010年,老作家略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11年国内首次出版了马尔克斯授权的《百年孤独》。另外的原因则是莫言的获奖,对拉美文学的带动”。
至少在作品上还是知识分子
“面对死亡威胁、外族入侵、社会不公,你如何行动,这是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展示一个人的精神能量的关键时刻。莫言对这些关键时刻极为敏感,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他的小说,常常把此类情景用夸张手段推向 ,考验人的忍受能力,拷打人性的韧度,追问人的道德良心。”2013年1月,武汉大学[微博]文学院教授陈国恩在《武汉大学学报》发表文章称。
但现实中的莫言似乎与作品中的莫言有着泾渭分明的差距,“更愿意做一个作家,而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他获奖后谈到当年抄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问题时,开始清晰。
莫言获奖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在一次研究生讨论课上,抛出了这个问题,他将这次课堂讨论发表在了2012年第6期《粤海风》杂志上。赵勇认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有三种关系:政治影响文学;文学介入政治;文学远离政治。但可以看出莫言在追求第四种关系:文学超越政治。我觉得文学超越政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但接着的问题是:文学怎么就能够超越政治?或者说文学真的能够超越政治吗?
在课堂上,赵勇借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邵燕君[微博]的话隐晦表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让我选一位中国作家获诺奖我就选张承志,他是一个 的作家,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 张承志把他的《心灵史》义卖,然后去了巴勒斯坦,把10万美元全部捐赠给了巴勒斯坦难民营。
热2023-09-14
热2023-07-18
热2023-07-18
热2023-02-06
热2022-10-28
热2018-10-10
热2017-11-16
热2017-07-10
热2017-07-05
热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