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线8月2日讯 继火车票实名、买菜刀实名为代表的“实名制时代”后,我们迎来了一个“摇号时代”。上学择校要摇号、买车上牌也要摇号、购买保障房要摇号……日前,东莞一小学规定,学生在校午休午餐需摇号,摇中的150名学生可留宿学校用餐和休息。校方回应,此举是因学生扩招,而资源有限。
从摇号等管理手段被广泛复制,可见公共治理者对手段的迷信。摇号,只是管理的手段,在某些领域也能发挥效用,但不是 的膏药。社会管理理念的简单粗暴,正是孕育“摇号依赖”怪胎的土壤。
摇号被广泛复制,恐怕是源于资源紧缺和分配不公的背景。正如“午托”本是公办学校的义务,公平教育、路权等公民权利的实现,系于政府的责任。但囿于资源紧张,管理者只好以摇号手段对有限的优质资源进行分配,以缓解民众的公平焦虑。
但摇号手段,只能制造机会公平,却无法消弭资源配置的均衡化。要实现公平,最终的解决办法还得回到资源扩容和分配机制上来。比如,无法履行“午托”的义务,学校也不能把难题抛给家长。摇号的本质,就是牺牲部分人的权益,去满足另一部分人的权利实现。校方理应正视义务和职责,提高服务的能力,避免资源配置只覆盖一部分人。
不可否认,资源尤其是许多必需品,分配时“僧多粥少”,是种常见的情形。学校的宿舍、食堂资源或许本就有限,在学生扩招的情境下更是捉襟见肘。但此时,较之于“把蛋糕划分均衡”,更重要的是“把蛋糕做大”。若资源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那在分配上,难免会顾此失彼。设想一下,假如学校中厕所不够,采用“摇号”方式解决,许多学生岂不是要被憋死?
只顾管理的便利,制造虚假公平,而不从根源上去消除矛盾实现公平。如此,管理恐怕永远无法与民众诉求相契合。“摇号”对应的舍本逐末脾性,凸显的是某些社会管理者的短视与狭隘。当摇号决定了资源的流向,那些落选者势必产生“相对剥削感”,公平也无从谈起。
学生的基本权益,不能由抓阄、摇号来决定。在对“摇号”的迷信和依赖中,公共治理难免出现“割肉补疮”,难免会出现“隔靴搔痒”。并且管理方式的简单粗暴,也正在不断制造新的权利沦陷区,制造新的矛盾和不公。可想而知,“摇号时代”是在制造治理的乏术和平庸。迷信手段则缺乏理性,急功近利则无视义务,在此情景下,公众治理当体现出更多的智慧与张力,保障民众的基本权益,而不是以速成的治理术来追求执行成本的最小化。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