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生年初参加某卫视的电视职场招聘节目,经多轮选拔后获得小米公司一份年薪20万元的工作,双方就此达成建立劳动关系的一致。但当郭先生报到时,被以没合适职位为由拒绝。目前,郭先生已提起诉讼,向小米公司索赔5万余元。(8月1日《北京晨报》)
传播学先哲有言,“电视创造了新世界,而真实世界是另一模样”。由此出发,“拟态环境”的概念随后诞生,鼓吹“屏幕上的一切,皆是人设的、虚幻的、易碎的假象……”若套用此类不成熟的理论,解释郭先生的遭遇,俨然再合适不过:太过轻信“职场节目”的表象,在真实与排演之间迷失,惊觉梦醒、由喜而悲,太过寻常。
至于郭先生的愤怒,《步步为赢》本可免责。因为,它不过充当了“中介”的角色,为人力资源的供求双方牵线。该过程中,节目组不曾为任何一方的信誉担保,也不曾因抽取佣金产生利益介入。问题是,作为社会“公器”,诚信是传媒的起码素质。放任不守信的雇主进场,是否有悖于电视人的道义担当?理想状态中,事先的严格筛选,事后的进程跟踪,才是负责任媒体的做派。
遗憾的是,如今的业界生态,坚守操守、追求真实,往往意味着“制作成本”不可控,而这显然是所有“服务类节目”的软肋。以“投入—产出”的功利视角权衡得失,以收视率而非美誉度作为自我评价的指标,将话题性而不是服务性当成卖点……一系列的错乱之后,《非你莫属》捧出张绍刚,《步步为赢》伤透郭先生。
缺少真诚的节目制作方,和同样不真诚的参与者合流,导致某些“服务类节目”陷入污名化境地。事实上,诸如《步步为赢》上的很多招聘者,从不以“招到好员工”为首要目的,提高本企业曝光度、知名度,才是心底最现实的算盘。原本,即便出于维护自身信誉的“小心思”,相关企业也会履行节目上的招聘 。然而,“小米”与郭先生的恩怨表明,某些上节目招聘的公司,目力所及,只有“上节目”而全无“招聘”。
加诸于郭先生的“悲剧”,当然是种“恶”。不仅“背信弃义”令人反感,那种兜售“伪希望”,消费求职者上进心的节目价值,更值得受众警惕。作为一个招聘节目,不见契约精神、重诺意识,难道是要把观众的信任消磨干净?或许,古老的、关于电视的“预言”,在现世正加速应验,这当然无关该媒介形态本身的属性,而只源自那些愈发不靠谱的“从业者”。
[责任编辑:毛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