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重视人才,天经地义。
从近期《浦东时报》读到两条新闻,颇有所感。其一,是20名“张江人才”的诞生。由于一不看学历,二不看职称,而是放手评选,结果是只有本科学历的诗丹德生物技术公司骨干钱勇,在博士云集的张江高科园区脱颖而出。
还不止是本科呢。你看其二,在浦东政协办公室与该报社举办的人才沙龙上,几位嘉宾力主“人才的定义要放宽一点”。理由,芬迪(上海)商业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说了:“许多人的学历也许只是大专,甚至更低,可是他创造的价值可能比 大学的毕业生更多。”
“英雄莫问出处”。只要拿出本事来,能够为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就是人才。浦东的园区、企业认同并践行这一条,是实事求是风格的体现。我以为,这种风格,当前需要弘扬。
曾经走过、看过一些企业,面对那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硕果,欣喜之余,却略有“大醇小疵”之憾,感到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似乎以前那种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少了,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小改小革少了。据说少数基层单位的领导者对“土发明家”的作用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提起发明家,便会想到爱迪生的名字。爱迪生的一生和1000多项发明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位震惊世界的发明家绝无“高学历”,不要说大本、大专了,他总共就读过3个月的书!固然,历来能与之相媲美的巨擘是不多的,但具有爱迪生那样的创造潜能的人在任何民族中都绝不乏见。拿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来说,工人队伍中不就曾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夺隘闯关的革新能手吗?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文化水准的提高,在我们的成千成万个企业中,这种富有创造才能的劳动者自然更多,问题仅仅在于如何对其加以发掘和保护。
一定要善待他们。如果说母亲最早保护遭小学辞退的爱迪生,犹有“吾母之美我者,私我也”(化用《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语句)的意味,那么,成年后来自社会的支持则是一种纯粹的公正和睿识。在经历了一连串碰壁的不幸之后,他幸运地引起洛斯公司总工程师波普的注意。开初,洛斯公司没有空位给他,但波普了解这位年青人的才干,就收留他睡在公司总部的地窖里,允准直到找着工作为止。爱迪生趁人们下班之际熟悉洛斯系统的每一细节,终于在一次偶然的事故处理中,在老板和波普面前显露头角。尔后,又是波普将职务腾出,让爱迪生大展身手。
与之相比,今天的时代理应为有志于创造、革新的年轻人创造一个更为优越的环境吧。我们需要爱迪生的创造,更需要波普的开明,须知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和发展之坚实支撑。照我想,即使某些创造设想在其萌生之初还显得幼稚,即使某些改进的作用仅在于减轻劳动强度而未带来令人眩目的效益,仍应受到足够的尊重和支持。因为在那些设想和改进后面,不仅潜藏着劳动者的智慧,更蕴藏着被革命导师称为“新社会基本因素”的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
愿我们的企业家具有比当年波普更远大的目光,愿更多的“爱迪生”涌现在你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