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为名气小但画品高的唐滔作传

2012-10-17 23:06  四川在线

  上海书画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唐滔和他的虞山》一书。唐滔(1943-2001)为常熟画家,幼时随父学画,后拜唐云为师,中国画功底极强,同时,他又广泛学习借鉴西方和日本的名家名作,形成他独到的笔墨,既传统,又现代。画家卢星堂评述说,他表现时空是一种半抽象的手法,如表现夕阳、黄昏、晨曦、黑夜,大片大片的绯红,大片大片的青色,大片大片的绿色,大片大片的黑色,还有大片大片的反常色块,反映了他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以及他对景生情的梦幻、希望和惆怅。“在他表现这些现代感作品时,人们几乎很难相信,他是一个仿石涛山水可以以假乱真的高手。”

  常熟是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曾出了黄公望、王石谷、吴渔山等山水画大家,形成了著名的虞山画派。唐滔深受虞山画派的哺育与影响,同时也拓展与丰富了虞山画派。2002年1月,他的百余幅遗作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参观者都觉得耳目一新,大吃一惊,惊叹如此卓越的中青年画家,生前竟“待在深闺无人知”。

  如今十年过去,唐滔的艺术成就已逐渐为世人所知,不过,现在他的名气,也仍然是“名不符实”。其“不符”,不是经常见到的那种基于浮夸的“名大于实”,恰恰相反,而是“实高于名”。唐滔的艺品人品,在某种程度上,还属于深巷中的“酒香”。为了更多的人能知道和享用这坛“酒香”,职业出版人陈鸣华特邀作家楼耀福撰写了这本传记。按一般做法,能够立传的传主,多是大家名家,就唐滔现有的影响来说,显然还够不上,能不能写呢?经过一番思考,他认为“小人物大作品”也可以而且应当立传。如此,方有利于像唐滔这样具有真正艺术家品质,在现实生活、精神生活乃至灵魂生活方面都自我要求完美的创作者,以免他们的日益稀少而不为人知。

  陈鸣华是上世纪90年代,经诗友张维介绍结识唐滔的,当即为唐的画作所惊服。其时,唐滔已患重病,想出一本画集,陈鸣华遂为其策划奔波。2001年4月,由唐云和徐邦达分别题名的《唐滔画集》在上海出版后,陈鸣华又推动出版社与常熟市文联共同举办了“唐滔绘画创作研讨会”,为唐画走出“深巷”迈出有力的一步。这时,唐滔病情加重,陈鸣华不时去常熟探望,唐去世前几天已不能开口说话,特意用抖颤的手写下几行字,对陈鸣华表达感谢之情。2006年12月,唐滔已去世5年,由陈鸣华等人牵头策划,常熟美术馆与朵云轩等单位在上海举办了“唐滔画展”,引起美术圈不小震动,有媒体称其“让无数藏家惊讶:常熟竟然藏着这样一位鲜为人知的艺术大家。一名上海作家被唐滔的作品深深震撼,自告奋勇要为唐滔写一本传记。”这位上海作家,就是现在的传记作者楼耀福。在楼耀福深入调研、精心写作过程中,陈鸣华调香港工作,但他不忘自己的策划之责,每次回沪都要为这本传记的出世排忧解难,最后的出版经费,也是他自掏腰包的。

  唐滔是位一度被尘世湮没而实在不应湮没的画坛大家,当今终于日益露出他的绚丽光彩。这固然在于画作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埋没不了的;但所以能较快地“破土而出”,则与陈鸣华这样具有鉴别眼光与高度责任心的出版人有关。作家画家的成名成功,往往离不开出版人的支持帮助。巴金由于叶圣陶的慧眼识才,很快走上文坛。而曹禺这一“黑马”,又是巴金这一“伯乐”及时发现的。陈鸣华慧眼识唐滔,在唐滔生前死后,为唐画走出“深巷”进入社会进行了长期无私的支持与帮助,是继承了前辈出版家的优良传统的。

  读《唐滔和他的虞山》,既感受唐滔画品人品的魅力,同时也感受策划者陈鸣华与作者楼耀福的高风高义。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