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切莫过度消费"莫言"

2012-10-18 08:53  四川在线

  莫言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从小被教育得奖第一的国人来说,不啻是一剂兴奋剂。微博上有句话颇能道出个中味道:百年诺奖心结在,一切尽在“莫言”中。可以想见,诺奖附加的巨大声誉、市场效果,让不少商家闻风而动,一场推广莫言作品的浪潮已经铺开。不过,在普及莫言文学作品的背后,容我以一颗小人之心揣度,我们还应警惕一种消解诺奖、消费“莫言”的势头。

  比如,当中国作家首度获奖的消息遍传时,正主莫言正躲在老家山东体验生活。莫言的态度依然是一贯的冷静,他对媒体说,得奖没什么,并不代表中国最好的作家。接受央视热衷的“幸福追问”时,莫言更是坦然,记者问:“您幸福吗?”他说:“我不知道”;记者接着说你“应该幸福”,莫言说:“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

  是的,从功利的角度说,“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这个光环不仅会闪耀一辈子,还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印记,获奖者莫言是最应感得意的。不过,尽管莫言自己说,要把“一切都放下”,但至少短期内,他可能要失望了,不少机构、商家,似乎不甘心就此“放下”,他们也许还要从这尊诺奖中发掘金矿,可不,莫言一得奖,就要表达“幸福感受”,后面,也许还会遭遇更多的盗版,可能被挖掘隐秘陈情,甚至,不少带有莫言印记的手稿、签名,也可能被抹上商业的色彩。

  说了这么多,并非嫉恨,也不是排斥。作为有幸读过莫言作品的普通读者,莫言的获奖,提示了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学版图上的重要存在,这一点怎么肯定都不为过。不过反过来想,莫言和众多书写者,也一定怀有深刻自省,作家的内在价值并不因一个奖项而增减,套用一个概念说,历史是由人民品评的。

  我想说的是,莫言获奖的背后,更应提示我们的是,写作者应该抱着怎样的姿态,对待历史、对待现实、对待未来。莫言作品渗透的魔幻现实主义也好,贯穿的乡土鬼怪故事也罢,真正打动人心的,一定是作家心底那一抹对人民、对社会的独特情怀。

  央视采访节目的最后,记者问:“你现在最期待的状态是什么?”莫言说:“结束本次访谈”。真见性情,我想说,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还是不要搞起哄式的消费,而要多一点冷静的思考。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