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华西都市报:小学生卫生巾发放与性教育“补课”

2012-10-23 07:24  华西都市报
  近日,重庆江北区一所小学六年级的老师,在课堂上给女学生们发放了一包卫生巾和一本青春健康读本。此举获得了诸多家长的肯定。江北区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卫生巾发放对象包括全区45所小学的六年级女生,以及20所中学的初一年级女生,共计约五六千人。(10月22日《重庆商报》)

  在过往的叙事中,性教育总是披着神秘的面纱,和道德、伦理勾连在一起。不论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教育里,抑或是社会化教育中,“性”通常都是讳莫如深的敏感话题,成为“不能说的秘密”。然而,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在私人与公共的模糊边界里,性教育虽然处境尴尬,却已蹒跚上路。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性教育逐渐逾越了禁闭和懵懂,进入了发展阶段。但与社会需求相比,性教育依然相对滞后。一项调查报告显示,41%的中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集中在网络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社交网站和论坛。换言之,网络之所以成为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第二课堂”,根源就在于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缺失。

  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给女学生发放卫生巾,看似惊世骇俗,实则再正常不过。作为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适应性别角色的进入、建构性身份的认同、确立科学的性态度、促进性意识的发展也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只不过,陈旧的性教育观、封闭的性教育渠道、性教育师资的短缺、性教育形式的简单化,往往偏离性教育的初衷,严重制约了性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从性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教育内容系统化,教育对象低龄化,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方法灵活多样化等。因此,我们在明确性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在制定科学的性教育内容、开辟多层次的性教育途径上“补课”,多下功夫。

  在学校教育中,既要设置性生理、性伦理等课程,也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性教育的内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北京中学生的性教育读本也好,重庆小学生的卫生巾也罢,都不过是一种性教育“启蒙”。

  正如知名性教育专家彭晓辉教授所言,性的素养是一个人人格构成的基本要素,缺了这一课,孩子的人格将有缺陷。因此,我们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循序渐进、疏导和引流、社会合力的原则,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持。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宠物 观点 科技 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