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汪至中:治理“公车乱象”首先是做好“减法”

2013-10-21 11:55  自媒体

      公车超标、公车私用、公车浪费,近日成为多地纪检监督部门和媒体曝光的热点。车轮腐败,被阳光“晒”脱了皮。中纪委近期也明确表示将试点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加大惩治力度。(《新华网》,10月20日)

      多年来,由于监管缺位和过度膨胀,“车轮下的腐败”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公车改革已走过了17个年头,却一直被挂“空挡”,几无成效,公车超编超标配备、数量惊人、私用严重、浪费巨大等现象有增无减,既“治”不了“顽疾”,又没有“镇”住“私欲”,群众反映强烈。

     “公车乱象”背后体现的是特权思想在作怪,作为当前不良作风集中体现的一个“病灶”,加大整治根除已经刻不容缓。全国过半省份取消“O”牌等特权车牌,将“公务用车费用”列为“三公经费”之一逐步向社会公布,但做得还远远不够。有的说公务用车必选“国货”,是治愈当下国内公车“奢侈病”的一剂猛药;中纪委开出“挂公牌+GPS”药方,能否遏制“公车乱象”?专家提醒,引入外部监督、媒体监督对于治理公车滥用乱象,效果立竿见影。的确,早在今年6月,南宁市就组织市属媒体对公车违法现象开展重点曝光,发起随手拍公务车违法违规活动,受到网友力挺。私驾公车扫墓者、参加私人宴请者受到相应处分。不少专家指出,“公车乱象”难以禁绝的根源之一还是监督不力,有些地方和部门公车已经不是“私用”,而是“家用”,完全没有约束可言。

      公车改革不仅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改变,也是对领导干部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地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在目前监督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覆盖庞大的公车数量的背景下,要走出“越改越多”的困境,首当其冲的是要做好“减法”,不仅要严控新购公车的“额度”,加快完成公车改革、大幅减少公车保有量的基础上,更要在存量上“动手术”,原则上应该尽可能取消公车。其次是取消“专车”,实行公务车辆集中管理,公车司机就是驾驶员,而不是代表某位领导的“特权阶层”。再严格的规定都比不上“坚决执行”,要实施公众“能够监督”得到的措施,把所有公车购置、使用、违章信息都彻底公开,将公车像“警车”、“军车”一样进行“明显标识”,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对于违规者予以严厉惩戒。相信,通过“削减、取消、标记、监控、曝光、惩戒”种种“药方”,对于“沉疴”已久的“车轮下的腐败”定能奏效。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