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被虐男童获9万补偿多不多 不妨多方位反思校园暴力事件

2015-06-28 08:58  川北在线原创 禁止转载
  文/袁文良
 
  最近,关于校园暴力事件的报道屡见报端,而网络上关于校园暴力、群殴、凌辱的视频更是层出不穷。近日,网传一段“浙江初中生暴打残害一小学生”视频,8岁男童小毛遭到多名未成年孩子拳打脚踢,还数次被烟头烫伤。据悉,涉事的5名孩子中有4人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经协商,小毛将得到另4个孩子家庭补偿9万元。(新京报 6月6日)
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
 
  由此看来,校园暴力事件已从一种特殊现象演变为大众见怪不惊的“常态”现象,仅仅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少男少女们就对同在一个教室读书的伙伴进行惨无人道的殴打、侮辱、折磨,着实让人难以想像。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印象中纯真、善良的孩子们成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暴力行为的施与者?透过这些暴力事件,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反思?
 
  菁菁校园,本是传播文明的场所,教育工作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让暴力的阴影远离校园。然而,在“唯分数论”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学校过份追求升学率,思想品德教育缺失,很少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处世、关爱他人、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为等人格的培养,致使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乘隙而入。更有甚者,一些学校认为“差生”影响了学校的“升学率”,因而老师会对其另眼相待,于是在感情的冲动下,这些“差生”心里积蓄的情绪容易借暴力渠道发泄。
 
  就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种种不当,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当前的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比如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进行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从小向孩子灌输“他打你一拳、你就踢他一脚”之类的错误观念;也有一些家长自身行为失范,潜移默化中教坏了自己的孩子。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顾,等发现孩子变坏,则悔之晚矣。
 
  从社会角度来说,时下的影视剧、网络游戏、文学作品、卡通漫画等等,很多充斥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观念,有些则在宣扬以暴制暴、拉帮结派的江湖规矩,社会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弱肉强食的例子,这些无不影响着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们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危害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旦要好的伙伴与别人发生口角,或是某些事情上“吃了亏”,就想到模仿游戏或电影中“伸张正义”的情节来解决问题,而且还错误的认为这是一种英雄行为。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面对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事件,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反思。学校不要再唯成绩至上、唯升学率至上,多进行一点德育教育;家长要发挥好“第一老师”的作用,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思想;社会则应该从净化儿童文化市场着手,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产品,使孩子们有好书籍读,有好影视看,有好游戏玩。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切实采取措施,在树立孩子的法制观念,培植孩子的责任、义务、尊重、爱心、宽容等素质狠下功夫,才能够让孩子们在宽松、和善、关爱的气氛中健康成长,成为善良,开朗,乐观的人。
[责任编辑:毛青青]
分享到:
资讯 区域 市州 读报 时尚 宠物 观点 科技 IT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