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喜林
郜艳敏被拐卖的身世,是她心中永远的疮疤。所以,当有人提出要依法追究收买她的家人法律责任时,她不同意将已经年过七旬的公公依法抓走。这是法与情之间的强烈碰撞与反差。同时,说明收买他的家人没有在她的精神上进行过摧残与折磨,说明郜艳敏与这个家庭成员产生了感情,说明郜艳敏对家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说明她不愿意让亲情分离,不愿意使现在的家庭被拆散。因为家庭是支撑她继续与学校孩子们在一起的精神支柱。而且,她愿意把自己的人生献给那些大山里喜欢读书的孩子们。而这种双重感情的叠加,使郜艳敏发自内心地要求——我想平静生活。
新京报7月31日报道,日前,一篇两年前的《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让住在河北省曲阳县太行深处的“临时代课教师”郜艳敏再次被外界关注。有网友表示郜艳敏是“尴尬的榜样”,更多的网友在热烈争论拐卖事件牵涉的情理与法理。昨天下午,郜艳敏通过曲阳县县委宣传部发表一份手书声明,称“感谢各界媒体对我的关心,感谢所有人对我的关心,在这对大家说声对不起,抱歉,现在我想平静的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伤害。因为我的事,全家人都病了,我希望我的家人都平平安安,儿女们都能安心上学。”“我们全家都很害怕,公公已经七十多了,被抓走可怎么办”。
对于这样的现状,是其他任何人难以理解郜艳敏那种焦虑与恐惧的复杂心情的。有些网友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忽略了一个特殊经历的女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忽略了她在苦闷中从山村小学孩子们那里得到的精神快乐与幸福感,忽略了当一个女人有了自己亲生儿女之后的另一种复杂感情的煎熬与自我安慰的满足。
可以说,不少网友仅仅是按照自己所处的优越环境考虑郜艳敏的问题,严重缺少了郜艳敏自己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对于她的影响,忽略了一个女人成为母亲之后的独特心理变化。如果她现在的丈夫对她不好,她可能会选择带着孩子离开那里。因为公安部门依法打拐可以使她摆脱困境。但是,她现在不想离开那里。而且,她不仅是为了家庭,也是为了学校那些依依不舍的孩子。
因此,我们很难想象,如果郜艳敏的家人被抓,她的精神是否会彻底垮塌?如果郜艳敏的精神垮了,那个山村的孩子们就没有了自己的老师。这一系列的问题,是郜艳敏始终在纠结的问题。然而,不少网友和公安人员仅仅考虑的是打拐方面的法理问题,却严重忽略了多方面的情理问题。我们打拐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使受害人摆脱被卖的精神摧残与痛苦吗,不就是为了解除受害人长期遭受的不公正人格与尊严吗?但是,当我们面对的那些问题不存在的时候,究竟该怎么办?法与情能不能相互融和,能不能为了打拐使郜艳敏的家庭不妻离子散,能不能不让那个山村里的孩子失去一个可爱的老师?
我们并不否认法律需要有刚性的规定,但是法律也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尊重公民的感情选择,法律需要以人为本,法律需要有血有肉的真实感情,而不是让法律成为冷血动物。如果因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而引发人间悲剧,那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为什么一个有着“被拐”身世的山村女教师就不能堂堂正正成为“最美乡村教师”呢?为什么非要在郜艳敏身上贴上“被拐”的政治标签而倍受质疑呢?难道,那些一味责难郜艳敏的人愿意去山村当小学老师吗?因此,解决实际问题,不需要空洞的理论;因此,面对郜艳敏的诉求,尊重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责任编辑:毛青青]